企业家日报中原视点编辑部主办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员查询
中原视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原视点网 >> 艺术频道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青歌赛”向何处去 荧屏赛事形式创新才能火

2012-11-16 17:41:2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珏 方…

  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剧照。

  “中国好声音”两位评委刘欢和那英在欢呼。

  “星光大道”主持人老毕与选手在交流。

  近几个月来,荧屏因“比赛”而分外热闹,“中国好声音”不但引来全国的关注,还引发了一次又一次争论;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不仅可以牢牢抓住众多戏迷的眼球,而且让观众久久回味。不过,相比之下,一些老牌比赛似乎正在淡出观众的视野。  

  老牌的“青歌赛”向何处去

  华丽而又具有现代感的舞台、简洁而又不乏创新的流程,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的比赛现场令观众眼前一亮。2个多月时间里共进行了22场复赛、17场决赛,还全部采用了直播形式。不但请来了权威的专家和媒体评审,而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通微直播,使收视率不断上升。

  火爆了整整一个夏天的还有“中国好声音”。这一从荷兰引进版权的比赛形式自7月13日在浙江卫视开播以来,受到全国观众的高度关注,也被媒体一再聚焦,在网络上,有关台前幕后的争执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然有些选手至今仍存争议,但“中国好声音”确实开创了电视节目的一个新时代,连国家广电总局都称其为“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用名利双收来形容这档节目并不为过。

  在电视屏幕中这些热热闹闹的竞赛中,也有人注意到,一个传统的“声音”缺席了,这便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全国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央视“青歌赛”从1984年始每两年举办一次,但今年却并没有启动相关流程。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青歌赛”将放到明年进行,赛事制度、评判方式等也将进行调整或创新。

  其实,“青京赛”与“青歌赛”在形式上差不多,但前者的基本观众群极其固定,戏迷不会因其他娱乐性的比赛而大量分流,而且,京剧的严格程式化也不允许娱乐成分在比赛里过多过重,所以说,“青京赛”的不可替代性很强,而“青歌赛”则不同。

  回想20多年前,“青歌赛”是何等的火爆,无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只要获得前三名,都是一夜成名,媒体采访、演出邀约随即跟进,而三种唱法从此也成为演唱方式的基本分类,延续多年。以后,随着节目竞争日益激烈,“青歌赛”也增添了一些新内容以吸引观众,如素质考试、才艺展示、名家点评等,重新刺激了观众的收视欲,还引发了一次次争论。然而时间一久,创新跟不上,比赛的知名度逐渐降低,尤其是那些获奖选手,甚至一等奖选手,大多成了过眼烟云。南京大学周凯教授评论道,“赛制陈旧、观众参与度低,已经成为‘青歌赛’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关玲认为,诸如“青歌赛”这样的比赛,其产生有特定的历史原因。那个时代,一方面,大批歌手缺乏展示渠道;另一方面,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电视节目选择较少,而歌唱比赛可以为电视台提供一个拥有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于是,“青歌赛”应运而生。“如今,中国社会发展迅速,文化变化多端,每隔七八年,中国的电视文艺类型就会发生更迭,出现更新型的节目,所以,‘青歌赛’受到冲击是必然的。”关玲说。

  从“星光大道”到“中国好声音”

  在“青歌赛”降温的同时,央视另一档节目“星光大道”则迅速升温,成为万众瞩目的节目,近年来几乎代替了“青歌赛”的功能,其获奖歌手,可以瞬间成名,立刻变为舞台当红人物。与“青歌赛”相比,“星光大道”的竞赛方式是全新的。在这个舞台上,赛歌仅仅是其中的一项,还有舞蹈、器乐、杂技等其他内容,即使赛歌也是五花八门,观众欣赏起来没有单调乏味之感。而专业性的比赛则分门别类,每一类又老是那几个作品,反反复复,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在“星光大道”评委席上,有一半并不那么专业,评论起来也非专业术语,可这样的评判恰恰能够引来观众的共鸣,掀动现场的气氛,而观众参与评分,支持率在大屏幕的当场显示,更为场面注入激情与活力。主持人“老毕”,事实上已经成为场上的主角,他随时调侃,与选手与观众的诙谐互动,使每一次比赛都成了一场“秀”。

  “‘青歌赛’是专业性强的比赛,而‘星光大道’是娱乐表演,不可相提并论,但作为大众文化的评选,也就是选秀,显然,后者更具号召力,更能吸引观众,更能出名,所以,如果偏重于评选娱乐明星,那还是踏上‘星光大道’更合算。”曾经担任过多届“青歌赛”评委的乐评人金兆钧这样认为。

  “中国好声音”出场后,给人以折中的感觉,得到了偏好专业和注重娱乐两方面观众的认可。偏重于声乐水平的观众,在这里可以看到大牌歌手的权威评判和以好声音为纯粹标准的评选结果;喜欢娱乐的观众,在这里仍能受到“秀”的感染,“盲听”、收徒拜师、述说奋斗历程、亲友立在场外涕泗横流、评委与选手双向选择加激情互动等。不过,即便如此,仍然逃不脱行家的批评。音乐评论家张佳林就认为,全世界正规的歌唱比赛从没有在“盲听”中进行的,因为表演是歌唱者演唱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台气质与表演都是比赛的内容之一。

  “专业归专业  娱乐归娱乐”

  举办比赛是电视台吸引观众的一种方式,开始时还以专业水平为主,随着各类娱乐节目的蜂拥而上,增加更多的娱乐内容成为比赛提高收视率的首选,专业外的表演成分日益增多,直至近些年,收视率激增的选秀节目完全替代了专业性较强的比赛。然而,选秀节目大泛滥也引起了不少负面效应,其中之一就是让荧屏艺术竞赛的专业性不断削弱。

  一些专家认为,事实上,比赛一旦成为荧屏比赛就不能不纳入大量的娱乐因素,这是电视节目的性质使然。“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比赛顾及大众的欣赏心理和收视习惯、顾及非专业的一面,在情在理,否则,完全可以像中外专业比赛那样,自己关起门来反复演唱几个必选和自选曲目,一轮一轮地淘汰,最后对外公布比赛结果了事,根本用不着采用电视比赛的形式。”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公司总经理江凌说。

  正因为荧屏赛事的娱乐因素,所以,形式不断创新才能吸引观众,才能火爆,一旦形式停止创新,收视率也就走下坡路了。这似乎已经成为荧屏赛事的一条规律。

  不过,金兆钧则认为,专业归专业,娱乐归娱乐,不要老是混在一起,结果是两不靠。今后,像“青歌赛”这样的比赛,主要目的是推出专业人才,不应该和那些纯粹的娱乐节目去比拼收视率,也不要与过去辉煌的时候去比,时代不同了,电视的收视心理和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好声音’是大投入大制作,请的乐队、音响师、录音师都是国内顶级的,在舞台和音响上都做到了相对完美的呈现,‘青歌赛’做市场、做娱乐未必做得过这些节目,所以,还不如干脆就将专业性做到极致。选手一旦被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认可,照样有出路。”金兆均还举例说,娱乐性节目培养的是流行歌手,很多歌手能逼真地翻唱其他歌手的作品,但原创力却不足。“娱乐性歌唱比赛并不承担培养原创的责任,但是在‘青歌赛’的评选中就会有意鼓励原创性的歌手,而非卡拉OK型的选手。从这一点来说,‘青歌赛’还承担了完善音乐产业链条、专业导向的作用。”

  关玲也认为,“青歌赛”的选拔方式类似于“考试”,比赛定位是艺术高端,代表的是精英文化,与其他娱乐性比赛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其受众也不同。

  纵观中国电视文艺节目2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电视媒体对艺术人才的巨大传播作用。天津市艺术研究院名誉所长刘连群就说,电视文艺比赛节目给有才艺的青年人提供了平台,对培养新人、普及艺术都有积极的作用,千万不能只顾收视率。

  “青歌赛”走向阳春白雪,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这是国家级的选拔比赛,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作为一档定位高端的电视节目,“青歌赛”也不能要求人人喜欢,更重要的是明确定位,维持品牌。关玲认为,“如今的考评体系导致了电视台各频道发展趋于同质性,因此,更不能纯粹以收视率衡量节目成败。“青歌赛”与娱乐性比赛应当各自在不同定位下履行各自的职能,错位发展才是节目健康生存的表现。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豫ICP备10204745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zysdw.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