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橘子洲大桥。
位于京深、沪昆高铁交汇点的长沙,正以高铁般的速度与品质,担当起我国中部发展的新引擎。
数据显示,2015年长沙市经济总量达到8510.13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第十三。排在长沙之前的城市中,除苏州外,全部是副省级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在宏观经济下行和传统产能过剩“双重压力”下,一个中部省会城市,为何在全国城市中脱颖而出?
“以新补旧”
旧产业乏力,新产业补位
长期以来,工程机械在长沙产业中一叶独大。然而,近年来全球工程机械市场大幅萎缩,长沙这一龙头产业繁荣不再。可喜的是,在这一旧产业陷入负增长的情况下,新的动力纷纷涌现出来补位。
“2015年,新材料的产值达到2621亿元,取代工程机械成为长沙第一大产业。”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志辉说,为了培育新的发展动能,长沙以精准的政策引导产业重点向互联网、3D打印、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三新”方向发展,构建了新材料、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等多点支撑,填补了旧有产业的缺口。
“十二五”期间,长沙GDP年均增速比“十一五”时期回落3.4个百分点,但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3.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了16.8个百分点。2015年,电子信息等四大新产业进入千亿元俱乐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1%,是三大产业中增速唯一提升的产业。
当旧的产品不符合时代要求,新的产品就可以取而代之。国家前不久提出用10年时间使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这种“搭积木式”造房子、流水线上“生产”房子的模式,长沙早已快人一步实施。目前,长沙已建成了3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生产基地,到2016年末住宅产业化施工面积将达到1000万平方米、直接产值逾200亿元,撬动住宅产业化企业外拓直接产值逾800亿元。
不同于工业的热火朝天,新兴的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是润物细无声。5年来,以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文化旅游等为载体的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占生产总值8.8%,增速及其对GDP的贡献率均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以增补减”
二次招商让企业“裂变”
“环保产业没有淡旺季之分,没有季节性。”凯天环保科技公司副总裁刘华说,因订单多,春节期间该公司技术人员很早就回到了施工现场。这家国内最大的工厂环境治理方,2016年前两月的工业产值大增近40%。
随着国内外企业投资意愿降低,不少地区招商引资陷入“青黄不接”的局面。长沙经开区创新“二次招商”的服务理念,帮助大批本土企业实现增资扩股、再次创业的“裂变发展”。其中,千山药机运用“互联网+”理念投资50亿元打造慢病精准管理与服务中心,变“卖设备”为“卖服务”。
经济不景气,企业想外流。浏阳市经开区及时调整政策,将“园区企业重新投资的项目视同新引进项目”,留住了蓝思科技、尔康制药等上市公司的新增投资。
为了加快优势企业的扩张,也为了解决“扛不住”的落后产能,浏阳经开区近年来推动34家生物医药企业并购重组,实现了“强的更强,弱的变强”。“景颢生物被千山药机并购,纳税从80万元增至1900万元。”浏阳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郭力夫表示,这些并购重组企业已成为新的增长亮点。
在经济低迷下,各种发展要素均“喊渴”,而无论是企业产品创新、战略转型,还是管理变革,都离不开发展要素的保障。长沙市从供给侧要推力,从存量与增量的统筹中破解要素供给难题。
以民间资金的增量补政府投入的减量:长沙把大量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过去五年民间投资累计1.63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2倍,占全市投资比重达68.2%;以闲置土地的增量补用地审批的减量:针对用地难,向“闲置土地”要空间,通过实施史上最大规模拆违控违、清理“围而未建”等行动,腾出6.45万亩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