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中原视点编辑部主办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员查询
中原视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原视点网 >> 焦点 >> 视点评论 >> 正文

产品广告谨防因“最”遭“罪”

2017-9-17 19:32:04 来源:新京报 作者:朱永华

  法规制定切忌“粗线条”和“弹性过大”;当一项制度尤其是国家法规条款,本身存在边界模糊甚至概念不清,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就很容易生出后遗症。

  据报道,近日,出版机构读库在官微上发布的“抱怨”引发不少关注。读库称由他们推出的一套童书《小小自然书》被职业打假人举报。由于该书推广文案中的“最质朴的大千世界给最初的你”这句话使用了两个“最”字,被举报人认为涉嫌虚假宣传。目前工商部门尚未对此举报做出最终结论。

  按照我国新广告法规定,广告中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根据具体情节,相关部门可以对广告主处以罚款,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吊销广告发布登记证件。

  这也意味着商家在对商品进行宣传时,一旦使用含有“最”的词语,包括最佳、最具、最爱、最优、最优秀、最好、最大等与事实不符并且容易引发消费者误解、冲动消费的表述,都可能涉嫌违法。

  “最”字和由“最”组成的词语在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我们日常口语表述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比如最亲、最爱、最美、最脏、最伟大等等,这些基于感情的表达描述,非但不会让人产生歧义和误导,反而更体现出我们汉语言文化的丰富内涵。它与广告法中对产品的夸大式宣传并不相同。正如有法律人士所说的,用于文学艺术性表达与对具体商品的表述不能“一刀切”。

  然就事论事,“最初的你”遭到职业打假人举报,确是因为广告法中对“最”字的禁止,并没有给出另外的解释,这给了打假人举报的理由。这类举报倘若真的诉诸法庭,打假人是否败诉还是两说,毕竟文学艺术表达与产品实际描述之间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线。

  很显然,问题还是出在广告法对“最”字的禁用过于笼统,说白了,广告法并没有将“最”字的文学艺术表达与广告语中的具体表述行为划出界线,让善于寻找制度“漏洞”的职业打假人有机可乘。

  无论任何法规制度的设计、制定和推出,清晰明了不给人造成误解至关紧要,法规条款制定得越清晰越容易实践操作,也越能防止由概念模糊导致的同案不同判。

  职业打假人针对“最初的你”进行举报,给立法部门和制度设计者“上了一课”:法规制定切忌“粗线条”和“弹性过大”;当一项制度尤其是国家法规条款,本身存在边界模糊甚至概念不清,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就很容易生出后遗症。

  如果立法部门能够在诸多法规制定中,能够更严谨、更仔细,更注重汉语言文字的特殊内涵,这样由“最”而引发的法律困扰,或就不会出现。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豫ICP备10204745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zysdw.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