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24 12:26:5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时子钦
2019年春节前最后几个交易日,A股上市公司巨亏公告不断刷屏,引发业绩纷纷“爆雷”。天神娱乐于1月30日发布业绩修正公告,大幅下调修正业绩预期,预计2018年净亏损为73亿元至78亿元,而该公司的市值只有40多亿,成为预亏最多的上市公司。1月30日晚间,雏鹰农牧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称,公司预计2018年度亏损29亿至33亿。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由于资金紧张,饲料供应不及时,导致大量的生猪死亡,也就是说许多猪被“饿死”!截至1月31日,沪深两市共有297家上市公司亏损超过1亿元;93家亏损超过10亿元,33家亏损超过20亿元,甚至有5家上市公司亏损超过50亿元。据Wind数据,截至1月31日收盘,沪深两市共有2517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8年业绩预告,其中401家上市公司预告2018年业绩出现亏损。商誉减值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受重创,许多公司连续跌停板,投资者亏损累累,市场情绪降至冰点。
此番引发A股“爆雷”的商誉减值到底是什么呢?商誉,指的是企业进行并购活动时,支付的收购价超过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具体表现在企业财报中为净资产的溢价部分。当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比原来入账时所预计的要低时,这时候就应该计提商誉减值,减少的商誉就算作当年的成本。举例来说,假设A公司打算收购B公司,如果B公司公司的资产20亿,负债5亿,净资产就是15亿,如果A公司用40亿收购B公司,溢价就是40-15=25亿元,那么这多出来的25亿元在A公司资产负债表里的资产项中,记入25亿的商誉。
那么,谁是商誉减值的幕后推手呢?
第一,高溢价收购是导致此次大批上市公司进行商誉减值的直接原因。国家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助力经济发展,激发了并购方的热情,从而推高了并购标的的估值。2014年,央行创设了抵押补充贷款(PSL),为市场注入了流动性;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则为股票市场提供良好的投资机会,因为供给侧改革会淘汰掉那些产能落后的企业,优秀的上市公司业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内在价值会被市场发掘,利于股市整体向好。央行频繁降准降息操作,以及在国家“一带一路”概念的推动下,都为上市公司带来了信心,并购方敢于高溢价投资。
第二,商誉减值与经济形势、A股的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自2013年起,A股产生了“杠杆牛市”,出现了一波由杠杆资金推动的行情。《2014年A股市值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有2592家上市公司A股市值总规模首次突破35万亿元,达到37.11万亿元,沪深两市A股市值总规模成功突破37万亿元,火爆的A股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上市公司为了做强做大,实现快速发展,它们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市值管理,利用资本市场的溢价效应,维持高股价、高市值,扩大影响力、提升话语权。二是进行外延式并购,一旦并购完成,财务报表进行合并,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销售收入、利润就会大幅增加,公司的股价就会随之上涨,市值也就水涨船高,公司的竞争力、抗风险能力、股东权益等也会不断增加,这是上市公司掀起“并购潮”主要原因。据统计,这次“并购潮”主要发生在2014年至2015年。2009年,A股的商誉规模仅为874亿元,2014年飙升至3352亿元,2015年增至6542亿元(见图一)。在外延式并购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会签订一份期限为三年的业绩对赌协议,2018年,则是检验是否兑现业绩承诺的关键一年。2018年,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下滑,中国也未能幸免,经济出现了增长放缓的趋势。面对这一局面,大量的被并购公司没有创造出预期利润,预期利润不达标,那么公司就要计提商誉减值,致使公司业绩大幅下滑。以拓维信息为例,2014年度以8.1亿元收购火溶信息,与账面价值相比溢价高达30倍。但是在2017年,三年对赌期结束之时,根据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17年净利润同比下降68.72%,未能实现业绩承诺。并购标的业绩不达标,此前过高的估值则会形成商誉减值风险,导致其股价也随之大跌,成了此次A股爆雷的“大户”。
第三,与被并购公司的过度包装有关。《策划》是赵本山、宋丹丹在春晚演出的经典小品。一只普通的公鸡,为了能卖出好价钱,称自家的公鸡会下蛋。牛群打算以两万元的高溢价买下(并购),并把它包装成“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于是,公鸡成了宝贝,吃了公鸡下的蛋,能治百病......而如今一些被收购公司的行为和“下蛋公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了提高自身估值,这些被收购公司自诩其具备极有潜力的发展前景,夸张的对自己进行“包装”,蒙蔽并购者,最终“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但是,受损失的是投资者。
第四,利益输送成为高估值并购的潜在原因。利益输送一直都是股市中最不公平的现象,某些上市公司与被并购的标的公司有着千丝万缕关系,有的甚至是同一控制人,为了达到输送利益的目的,先对标的公司进行精心包装,甚至制造虚假财务报表,增加含金量,以提高估值。然后,发挥大股东的优势,召开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并购方案。最后,上市公司以高溢价并购标的公司,把上市公司的利益转移到标的公司,掏空了上市公司,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第五,会计准则可能的变化,是这次商誉减值集中爆发的导火索。2019年1月9日,各大主流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界定商誉摊销年限?专家:建议3-10年》,其核心内容是:“对于被并购企业为高新技术公司的,商誉摊销期可为3年,因为技术更新速度极快,很有可能在3年之后,当初的高技术变得一文不值。对于其他被并购资产,摊销期则应定在10年以下为好。”大部分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委员支持“商誉摊销”,而非现有的“商誉减值测试”。此文章一出,立即在上市公司中引起轩然大波。对于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方式,证监会早有规定。证监会发布的《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中规定,对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公司应当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当商誉所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出现特定减值迹象时,公司应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也就是说,商誉不能摊销,必须每年年末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可能有人会说,相比于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引爆”A股市场的“地雷”,为什么不能通过摊销的方式来规避呢?这与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有关。2018年3月2日,证监会宣布就修改《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意见中加大了对重大违法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还延续了“连续三年净资产为负,或者连续三年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或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的公司应终止上市”的原则。如果采用摊销法,那么商誉就要每年按固定数额冲减利润,上市公司每年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来覆盖摊销的商誉,如果连续三年不能覆盖摊销额,那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这三年的净利润将全部为负数。不仅会影响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而且连年的亏损会让上市公司面临被*ST甚至是退市的风险。此外,摊销的方法容易出现财务造假和股价操纵,每年摊销的数额可以由企业自己操控,主观性很大,不便于有关部门的监管。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如果冒然采用“商誉摊销”,不少公司将面临退市风险,会给A股带来巨大冲击,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于是,2019年1月8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说明称,商誉会计处理按现行要求执行。但是“商誉摊销”可能引发的退市风险,还是造成了一些上市公司的恐惧,于是,突击进行“商誉减值”就大规模爆发,“地雷”遍地,许多投资者“踩雷”,亏损累累。
商誉减值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其核心原因是,上市公司盲目扩张、过分强调市值管理。面对激烈的竞争,上市公司选择了外延式扩张这一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而忽略了以研发、创新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离开了研发和创新,企业体量再大,也是“虚胖”,大而不强最终还会拖垮企业。
“地雷”频频爆炸,商誉减值给A股市场带来了巨大风险和负面影响,如何避免此类情况的再次发生呢?监管部门要完善制度建设,对外延式并购要加强约束机制,严格监督,重点监视收购过程中的异常业绩承诺行为,对于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等行为重拳出击,加大违法成本,让其不敢以身试法;还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违规行为及时处理,将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减少对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避免“下蛋公鸡”、“生猪死亡”的重演。另外,上市公司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制定企业科学的经营战略,多在研发创新上下功夫,拒绝盲目收购兼并,对并购标的进行合理估值,拒绝高溢价并购,坚决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作为投资者,我们则要在投资决策时擦亮双眼,要多多关注上市公司大量收购行为,分析是否有商誉减值的风险,谨慎投资。高溢价并购如汹涌的浪潮,卷过A股市场,有人欢喜有人忧。只有当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作者系伯明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