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中原视点编辑部主办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员查询
中原视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原视点网 >> 财经 >> 经济 >> 正文

“广场协议”——日本的“危”与“机”

2019-7-10 17:48:3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时子钦

  2019年5月9日,美国政府宣布,自2019年5月10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2000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由10%提高到25%,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美国此举,不禁让人回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日贸易战。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制造”风靡全球,在很多领域对美国构成了威胁,于是美国挑起了对日本的贸易摩擦。随后,在1985年9月22日,美国联合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签署“广场协议”。协议决定,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引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其中,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协议签订后,日元开始迅速升值,此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见图一),严重阻碍了日本的高速发展,经济萎靡不振,危机来临。由此,日本经济被称之为“衰退了二十年”。那么,“广场协议”到底是什么协议?对日本经济产生了怎样严重的影响,日本真的“衰退了二十年”?危机来临时,往往是危险与机遇并存,那么,日本是如何化“危”为“机”的、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从中我国又可以得到哪些经验教训呢?

  图一:1973年至2018年美元兑日元汇率走势图

 

  图表来源:华尔街见闻

  一、“广场协议”签订的背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通货膨胀严重。1973年之前,由于石油价格被以西方为首的七大石油公司压地非常低,这引起了以中东国家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极度不满,双方矛盾日益加深,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开始打击以色列和其支持国家,OPEC决定提高石油价格,原油价格由原先的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每桶。这场危机持续了将近三年后,两伊战争爆发,石油产量骤减,全球石油产量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导致石油价格再次出现上涨,甚至一度暴涨至每桶42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开始席卷全球。两次因石油价格上涨引发的危机,加剧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有数据显示,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7年的6%涨至1979年的10%。高通胀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工业产值大幅缩水,企业纷纷濒临破产,进而导致了高失业率。在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的经济环境中,美国经济深深地陷入了“滞胀”的泥潭。

  此外,美国在七十年代初期出现贸易赤字,并且呈现逐步扩大之态势。为了抑制当时出现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开始实施通货紧缩政策,大幅提高美元利率。政策实行后,的确起到了遏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但是吸引大量的国际游资进入美国,开始买入美国债券,推高了美元的价格,导致美元升值,1979年到1984 年,美元汇率上涨60%,造成美国的对外出口不断下降。1977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就已经达到265亿美元,其中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最为严重。1980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占美国逆差的40%。为了解决高额的贸易赤字,美国政府必须让美元兑日元贬值,扩大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以纠正贸易赤字。

  除了巨额的贸易赤字之外,庞大的财政赤字更是悬在美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198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开始实行大规模减税计划,财政赤字由此开始扩大。再加上政府加大了对国防预算的支出,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大幅增长至1987年的409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时GDP的7.5%左右。减税叠加扩大国防预算和社会保障福利等措施,使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地增加。数据显示,直到1985年,里根政府执政的5年中,赤字开支共计810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美国从1789年建立联邦债务统计制度到1980年间财政赤字的总和。另外,使美国的出口,特别是制造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贸易、财政双赤字,使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相比于美国面临的诸多经济问题和困难,日本的情况则更加乐观。二战后,日本抓住美苏对抗的契机,以签订《日美安保条约》为标志,经济迅猛发展,日本实现了快速的崛起。

  二战结束后,全球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华约”两大军事集团,这两大军事集团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集团秉承“零和”思维和理念,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长期斗争,即“冷战”。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作为战胜国的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四国,曾计划共管日本。为了生存,不被大国瓜分,它抓住美苏对抗的契机,选择意识形态相同、实力最强的美国为唯一靠山,并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保条约》。《日美安保条约》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于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美国陆军第六军司令部签订。美国与日本签订《日美安保条约》,有着深远的考虑。日本地处东亚,西紧邻前苏联、中国,东部、南部紧邻太平洋,北接鄂霍次克海,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美国从冷战的全球战略需要出发,日本是遏制“华约”阵营扩张的支点和基地,与日本签订《日美安保条约》,美国的军队就可以部署日本,这不仅可以控制日本,还可以有效威慑前苏联,防止它进攻美国。《日美安保条约》的签订,改变了亚洲地缘政治格局的走向,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日本二战后的崛起,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美安保条约》签订后,日本成为美国的盟友,“北约”阵营的国家也开始靠近日本。美国等西方大国开始向日本输出资金和技术,扶持日本发展,以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张。在随后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更是把日本作为桥头堡和大本营,为自己提供战争支持。日本则抓住这一机遇,一方面为美军提供食品、服装等后勤补给,另一方面还利用美国的技术和资金,为美军的军车、坦克、大炮等装备提供维修和生产,这使三菱、丰田等为代表的公司得到了空前的商机和先进技术,并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世界顶级公司。为了提升整体实力,日本还将赚到的许多资金,用于教育事业,1963年起,对全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有些地方还提供学习用品和交通补助费,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日本的全面发展。1952年到1973年,日本实际GDP每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工业增长率约为13.6%,创造了奇迹。1980年,日本通产省发布了《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文件,明确了“科技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从此,日本制造业开启了飞速发展之路,使“日本制造”风靡全球,出口竞争力日益强劲。日本由此出现了贸易顺差,巨额的贸易顺差,使日本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而这些外汇储备主要被用来购买美国国债,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二战后,日本为恢复本国经济,开始大力地发展制造业。而美国则为了实现自己的霸权主义,希望通过扶植日本发展,来辐射到整个亚洲。日本紧紧地依靠美国,完美地抓住了这次机遇,实现战后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发展。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已经开启了持续高速发展之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有资料显示,在日本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全世界90%的数码相机是日本制造,全球37%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和66%的半导体原材料都来自日本。在美国,日本汽车品牌几乎占领美国约20%的市场份额,“日本制造”风靡美国。数据显示,八十年代初期,美国对日本的商品贸易赤字高达500亿美元。为了保护本国产业,1981年,美国限制从日本进口汽车;1983年,对日本进口摩托车征收45%的重税;1987年,又对来自日本的电视、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征收100%的重税。

  二、“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广场协议”签订后,各国大肆抛售美元,日元开始迅速升值,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就贬值了20%。美元贬值,增强了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却削弱了日本的出口,1986年4月至8月,日本的名义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9.8%,实际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减少了7.8%。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而下降,很多日本企业陷入倒闭浪潮,日本经济结束了高速增长的模式,逐步开始下滑。

  然而,日元急剧升值成为日本的股市和房价大幅增长的“助力器”。为了应对日元升值造成的出口下降,日本实行了低利率的货币宽松政策,在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连续五次降低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2.5%。同时,日本政府又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于1987年采取大规模的“紧急经济对策”,扩大对公用事业、住宅融资和减税补贴的支出。希望可以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增加投资和消费刺激需求,来对冲日元升值对日本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骤增,M2(广义货币)的增速甚至超过了10%,而这些大量供应的货币很少进入实体企业,大多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推升了它们的价格,泡沫逐渐地被吹大。

  市场上泛滥的流动性,使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热衷于投资高收益的投资产项目,那么股市和房地产便作为了它们的首选投资。首先,以日本股市为例,“广场协议”后,日经225指数从1985年2月的13113点上升到1989年12月38915点的历史最高点(见图二),四年间日经225指数累计上涨197.5%,而且1989年日本股市的市值达到630兆日元,是当年GNP(国民生产总值)的1.6倍。股市作为一国经济的“晴雨表”,泡沫催生出的日本股市繁荣景象,给日本经济营造出繁荣的假象,这段不同寻常的经济繁荣阶段,被市场称为“平成景气”。

  图二:1970—2006日经225指数走势图

 

  图表来源:至诚财经

  日本股市被市场大量的流动性和投机行为充斥,房地产也是如此。在“广场协议”签署后,严重打击了日本出口,而日本的优势就是其发达的制造业,例如摩托车、汽车、半导体等,制造业一直是支撑日本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广场协议”使日本制造业失去优势,所以日本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支撑,所以房地产就成了新的经济发展引擎。随后,日本政府开始加速全面推行住宅商品化,商业银行开始大量地发放购房贷款,贷款利率也很低。而且M2的大量增发,令市场上的货币过分充裕,使投资者开始大举进军房地产,掀起了一波“炒房热”,极大刺激了房价的攀升。在泡沫的顶峰时期,日本房地产价格上涨3至4倍,甚至有些地区上涨6至7倍。到1990年,日本房地产市值总值估计是20万亿美元规模,是全世界所有股市市值总和的2倍。甚至当时有传言说,如果卖出东京的房地产,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不止于此,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民众可以换来比原先更多的美元,使日本人的“钱袋”越来越鼓,他们不仅满足于投资国内房地产,资本又开始拓展至海外。根据统计,1986年至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高达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1987年,日本三菱地产以14亿美元购买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成为洛克菲勒中心80%股权的控股股东;1989年,索尼以34亿美元买下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并且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1991年,东京亿万富翁横井英树又以4200万美元,收购纽约帝国大厦。有数据显示,在1985年到1990年的这五年期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超过500亿日元之上的并购案就达到了21起,其中有18起是针对美国公司,日本在美国掀起了收购狂潮。

  在盲目狂热的海外收购浪潮中,日本并不具备成熟的海外投资能力和经验,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三菱收购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拥有的建筑群,被美国政府认定为“国家历史地标”,作为世界级城市综合体,也被美国人誉为“纽约的心脏”。在三菱以14亿美元收购洛克菲勒中心后,美国人惊呼“日本人要买下美国了”。然而,仅仅过了不到十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开始出现萧条,而美国则趁机将洛克菲勒中心以半价收回,三菱集团损失超过10亿美元。

  除此之外,在整个日本沉浸在“繁荣经济”的美好幻境中,殊不知泡沫后面隐藏着的巨大危机。日本房地产发展的如火如荼,但是日本的实体经济却止步不前,大量的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被房地产开发商占用,严重影响国内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再加上随着日本泡沫经济不断地膨胀,国内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日本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过热的经济,出手戳破经济泡沫,日本股市和房地产随即开始一路下跌。其中,房地产暴跌又导致了和房地产相关的企业纷纷破产,例如,1996年,三菱地产因巨额贷款被迫破产。银行作为主要的放贷者,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危机,在房地产泡沫盛行时期,银行毫无节制地放贷给贷款者,银行坏账比率从1990年的1%,大幅增长到1999年的6%。1997年,北海道拓殖银行、三洋证券、山一证券等金融机构相继宣告破产。有机构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有超过180家金融机构倒闭,占全部金融机构数量的20%。东京房价从1990年持续下跌至2005年,下跌了约为67%,跌至1985年的水平,日本经济由此进入“失去的二十年”。

  三、日本是如何处理“危”与“机”的?

  危机来临时,往往不仅仅是危险,同时也伴随着机遇。处理好“危”,将其危害降到最小,并从中发现“机”、利用“机”,转危为机,才是正确之路。

  日本面对危机,首先,主动刺破股市和房地产泡沫,使资金回归实体经济。1989年12月,前日本央行行长三重野康上任后,面对日本过热的经济景气,他主张刺破泡沫。从1989年起,连续五次大幅调高利率,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利率由2.5%增加至6%。日本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股市泡沫因此被戳破。泡沫被刺破后,再加上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这使石油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遭受重创,1990年1月12日,日经指数顿挫,日本股市暴跌超过60%,被称为“日本股市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而在1990年全年,日经225指数下跌了38% 。此后,由1989年的38915高点一路下跌至1992年的14304点,从此,日本股市陷入了长达20年的慢慢“熊市”之中。

  在股市泡沫被刺破后,政府又实施一系列政策来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1990年,日本银行又出台《控制不动产融资总量的通知》,市场上称这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发火点”。1991年,日本不动产市场开始垮塌,大量的土地和房屋滞销,房价在3个月之内暴跌65%。1992年,日本大藏省又出台“地价税”,规定凡持有土地者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比例的税收。“地价税”的实施,让那些在之前购买了大量土地的投资者抓紧时间出售土地,但是“接盘”的人几乎没有,一时间市场上供大于求,导致房地产价格一泻千里。

  其次,利用“广场协议”造成的困难局面,化危险为机遇,主动进行转型升级,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大量地引进国外的传统产业技术,然后把产成品出口至其他国家。但是,“广场协议”签订后,导致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优势,出口受阻,经济萧条。面对经济的下行,日本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政策方面,20世纪90年代,日本制定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国家战略,精准实施“扩大内需、简政放权、结构改革”等计划,大量引进高科技人才,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方面,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大力度的税收返还和奖励,并引导各路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企业,远离房地产。与此同时,日本还加强对税收返还等资金的管理,确保每一笔钱真正用在科技创新上,不能被挪作他用。制度方面,政府着手开始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证评价体系公正透明等。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知识产权成为政府与国民的共识,科技成果受到了保护,这使科技创新者没有了后顾之忧,全力以赴进行科研创新。2001年日本又制定了“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科学计划,此后的日本也一直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前进。截至2018年,日本已经有18人获得诺贝尔奖。

  日本靠着自主创新能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坚持,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为日本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二十多年来,日本不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而是以内生性发展为核心,通过挤压房地产泡沫,将大量资金引导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中,产生了三菱、住友、丰田等跨国巨头。日本是个岛国,矿产资源极为贫乏,为了弥补这一短板,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打基础,日本利用日元升值的时机,在全球大量收购矿产资源资产,控制了原材料的制高点,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如今,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力拓、智利的埃斯康迪达铜矿(全球最大铜矿)、蒙古国的额尔登特铜矿等资源类公司中不乏日本企业的股份。科技创新,使日本经济完成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海外扩张的布局,还产生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创新企业。2015年,在汤森路透评选出的《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中,日本企业有40家,超过美国的35家登上榜首。

  四、“广场协议”对我国启示

  “广场协议”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它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无尽的创伤,同时,日本又抓住机会,转危为机,其中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谈判要守住底线,不能一味退让。“广场协议”签署前,美国为了解决自己的巨额贸易赤字,向其他的四国施压。迫于压力,四个国家其实都对美国作出了让步,但是日本的让步是最大的。例如,日本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进口、日元汇率自由化等等。所以,在谈判时,我们要向对方明确自己的底线,并让对方看到坚守底线的决心和意志,底线是不可能被突破的。一味地妥协只会让对手变本加厉,损害的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第二,在调控经济时,万万不可采取过于激进的货币政策,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日本低利率的货币宽松政策,是导致泡沫经济的元凶。投资者可以大胆地向银行借入资金,投向股市和房地产。在日元升值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双重作用下,国际热钱纷纷涌入日本资本市场,开始一系列的投机行为,助推经济泡沫的膨胀,为日本长达二十年的经济萎靡埋下隐患。

  第三,要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不可单一地依靠房地产,而应更加注重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战后,日本靠“科技兴国”,迅速从经济遭受重创的战败国,跃居为GDP排名世界第二的强国。为了实现经济的再次腾飞,日本加大了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研究,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例如原子能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等,在高精尖领域取得了丰厚的科研成果。然而,“广场协议”签订后,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的并行,使日本制造业发展缓慢,甚至制造企业纷纷放下主业,去投资股市和房地产。仅仅靠虚体经济拉动经济发展是不稳固的,“广场协议”后的日本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8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曾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明确的告诉大家,实体经济才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坚强有力的支撑。

  第四,应该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二战后,作为战败国,日本一直受美国的支持,经济才得以复苏。尤其是《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订,日本正式成为了美国的同盟国,很明显,日本在很多政策上只能被动地跟随美国。所以,日本经济政策缺乏独立性,美国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求日本扩大内需,多进口美国产品,以解决高额的贸易赤字问题。而且,美国也希望日本利率越低越好,这样会与美国形成利差,从而吸引国际资本进入美国。正如前文所述,日本的低利率是泡沫经济的元凶。反观德国,由于德国央行具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与日本同样面临货币下调利率的压力时,德国却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先降低贴现率,随后为应对通货膨胀,又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所以,我国的货币政策也要保证独立性,避免受到外界干预而对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五,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占领科学技术制高点。科技的发展是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崛起的关键支撑,而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则是“广场协议”后日本发展的新机遇。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淘汰落后产能,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科技研发与创新。可喜的是,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通知中着重明确,“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可以预见的未来,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一定会圆满实现。

  “广场协议”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它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的影响却非常深远的。对于日本来讲,“广场协议”催生了虚假的繁荣,带来了短暂的荣耀,而泡沫的破灭,却又带来无尽的伤痛。而合理的处理“危”与“机”的关系,使日本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这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警示意义。当前,美国逆全球化浪潮而行,对中国开打贸易战,这与三十多年前美日贸易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应汲取日本经济衰退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的推进创新驱动,坚定不移的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脚踏实地的发展实体经济,美国挥起贸易大棒、遏制中国崛起的企图,只会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是一定能够实现的。(作者系伯明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豫ICP备10204745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zysdw.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