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中原视点编辑部主办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员查询
中原视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原视点网 >> 焦点 >> 视点要闻 >> 正文

推进“三大主体”工程 郑州找准发展路径

2012-10-8 14:28:54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新华网河南频道10月8日讯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来自宁夏的尚先生十年前曾来过郑州,三年前他成为北京一家食品科技公司郑州分公司的负责人,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在他在郑州市区尤其是到郑东新区总是忍不住感叹郑州发展得真快。

  一位媒体同行也告诉记者,前些天到郑州开会,去郑东新区看了看,发现郑东新区“太漂亮了”。

  郑州和郑东新区变 “漂亮”的背后,是郑州市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努力使然,是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劲头的迸发。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强调,郑州兴有利于河南全局兴。郑州是河南发展的重心所在,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重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一亿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将担当领舞中原、率先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那么,郑州又怎样来担当这个使命?答案已明确,郑州已找准发展路径,即: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机制建设“三大主体”工作。

  数字十年映射郑州巨变

  郑东新区是郑州市十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2002年,郑东新区完成总体发展规划;2003年1月20日,位于郑东新区内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工建设。经过十年发展,截至目前,郑东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500亿元,建成区面积约75平方公里,入住人口近80万,再造了一个新城,成为展示河南和郑州形象的一个亮丽“名片”。

  十年间,郑州经济总量历经1000亿、2000亿、3000亿、4000亿数次跳跃发展,顺利跻身全国经济第一方阵。

  2002年郑州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926.8亿元,自2006年以来,郑州市经济总量接连跃升几个台阶:2006年突破 2000亿元,2008年突破3000亿元,2010年突破4000亿元;2011年经济总量为4912.7亿元,逼近5000亿元大关,位居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第20位。

  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4.7元,2011年则突破两万元。

  来自该市工信委的数据显示,2011年,郑州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590.3亿元,是2002年365.5亿元的7.1倍;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157.9亿元,是2002年47.9亿元的24.2倍。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340.2亿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居第13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5位,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二。

  数字十年映射了郑州的巨变。回首过去十年,郑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巨大机遇,郑州市将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 “三大主体”工作

  9月18日,在登封市新店社区项目建设工地,本报记者看到,数栋六层住宅楼已经封顶,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记者了解到,这个社区总建筑面积为 111886平方米,小区内配备有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安置新店村等周边几个村庄上千户村民入住。

  而在500米外的中岳馨园小区,从中岳庙村村民变身为社区居民的付晓峰已经过上了 “幸福生活”。付晓峰告诉本报记者,搬进社区之前,他们一家三口人住三间瓦房,现在他们已经住上148平方米的房子。患有轻度残疾的他还买了一辆长安奔奔,农闲时跑跑生意。

  中岳馨园小区居委会负责人张海欣告诉本报记者,小区是2009年6月建成的,7月份670多户村民陆续搬进小区,登封市财政对这个小区的建设拨了大部分款项,小区建成后按照建房的成本价卖给村民,人均面积为50平方米,均价为330元—500元/平方米。小区里有幼儿园,环境优美舒适。刚开始,很多村民对从村庄搬到社区接受不了、不理解,现在他们逐渐适应并喜欢上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现在,经常有很多人来参观小区,包括有关部门的领导和附近的村民,尤其是附近的村民很羡慕他们。

  登封市副市长李伟光告诉本报记者,在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登封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及早着手对全市17个乡镇区303个行政村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50个新型农村社区。“这是目前登封市按照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引领等‘三大主体’工作部署,重点推进的其中一项工作。 ”李伟光说。

  李伟光所说的“三大主体”工作是: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机制建设。目前,“三大主体”工作正在郑州市铺展开来。

  按照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的说法,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必须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机制建设 “三大主体”工作。在吴天君看来,“三大主体”工作是有机整体,新型城镇化是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是支撑,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机制是保障,要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统筹推进。

  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郑州市提出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最佳宜居环境城市”的战略定位,要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今年7月召开的郑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确定了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机制建设 “三大主体”工作。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郑州市按照“一主(主城区)三区(东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南部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四卫(巩义、新密、新郑、登封四个卫星城)27个新市镇183个新型农村社区56个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的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合理的就业结构,实现农村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方面,郑州市的思路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重点打造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依托工业六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新材料、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等六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和汽车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个五千亿级产业基地,使郑州成为全国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现代服务业七大主导产业和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一枢纽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推进都市型农业集群发展。

  在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机制建设方面,郑州市将坚持“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和“条块融合、职责明确、联动负责、逐级问责”两个原则,细化“三级网格”,搭建“四级平台”,形成“五级联动”,建立“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真正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住,管得住的看不见”这一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努力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和群众生活环境。

  郑州已找准发展路径

  中国经济时报 “经济观察家”、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郑州市确定的“三大主体”工作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找准了发展路径。

  耿明斋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逐步推进,对郑州的功能需求越来越高,把郑州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在“三化协调”中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河南的现实需要。

  耿明斋认为,郑州都市区建设面临着中心城区空间越来越有限的问题,郑州提出新型城镇化引领,强化中心城区的高端服务功能,突出县城(卫星城)、重点镇建设特殊功能区,中心城区又辐射各个功能区,从而构成有机的城市整体。合理的空间布局,又有利于产业的扩张和聚集,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耿明斋表示,新型城镇化最核心的议题是大规模的农民进城、乡村城市化改造,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和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涉及生活方式、行为观念的改变。因此,郑州应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于农民进城和乡村大规模改造。郑州创造性地推出“网格化”管理,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机制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为新型城镇化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耿明斋看来,郑州所突出的新型城镇化引领,在“三化”协调发展中探索城乡一体的创新发展之路,把有限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有规划地让农民大规模进城、乡村城市化改造同步走,汲取了东部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中西部后发地区的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同时他表示,郑州的城镇化建设能够为中原经济区周边城市的乡村城市化改造、城镇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另一方面,随着郑州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功能的强大,周边的区域可以分享郑州的城市功能,如高效便捷的交通、物流服务。

  河南省内其他专家学者也表达了相同观点。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宋向清认为,“三大主体”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即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三大主体工作是郑州市践行科学发展观在认识上的新突破,在方法上的新举措,在实践上的新探索。 “这样的工作重心和发展主体,符合郑州都市区建设实际,契合中原经济区战略,既是郑州市创新决策的最新成果,又是指导郑州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 ”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评价说,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机制建设“三大主体”工作,是郑州市最重要、最现实、最具体的任务,是贯彻和推动都市区建设超越发展的主线。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豫ICP备10204745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zysdw.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