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中原视点编辑部主办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员查询
中原视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原视点网 >> 焦点 >> 视点访谈 >> 正文

国家发改委杨宜勇谈国民收入倍增与提振消费

2012-11-14 12:05:12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做客强国论坛

过去十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基本达到了年均10.5%

  【杨宜勇】: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作客,回答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

  [网友道德无用]:作为一次在执政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对公众而言,最吸引眼球的,自然是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那么,最高领导层首次把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列入十八大报告中,有着什么样的深意呢?

  【杨宜勇】:过去我们提的都是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比如说GDP翻一番、翻二番都是这个意思,但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GDP翻一番的同时可能居民收入不能够保证翻一番。这次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两个同时翻番,在GDP翻一番的同时要保证城乡人均居民收入也翻一番,所以两个翻番结合在一起要求更高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出的亮点。

  中国由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变了,再加上自己经济成长的阶段也变了,所以说再像过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显得更加困难,实际上过去的十年,GDP增长基本上达到了年均10.5%的速度,实际上不到7年就翻一番,现在提出来的最近十年内要翻一番,年均7.1%的速度就够了,当然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底线,是一个正式的承诺,实际执行的结果可能会更好,但是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持经济7%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同时保持居民收入的增长与GDP的增长速度同步。

  [网友归魂一缕]:怎样理解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与改善民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

  【杨宜勇】: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收入分配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中收入分配问题是重点之一。收入分配改革一方面要进一步增进公平,另一方面也要有效刺激效率,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收入分配改革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改革也是应该的!近十年来,国家减免农业税、发放各种农村补贴,2011年末2000多万城市居民和5000多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201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1810元,比2002年增长了1.8倍;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977元,比十年前增加了4355元。而且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收入分配改革需要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实现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收入分配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惠民生密切相关。收入分配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导向,相信什么、依靠什么、保护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淘汰什么都需要落实到经济利益导向上,才能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机制和倒逼机制,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的收入分配改革,牵涉到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牵涉到国企和民企的关系,牵涉到劳动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的关系,牵涉到新兴产业和落后产业的关系。

  收入分配改革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内需是经济成长的主因。消费是居民长期预期收入的函数。扩大内需,需要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适当提高农民收入;需要通过缩小贫富差距,适当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需要通过缩小行业差距,适当提高简单劳动者的收入;需要通过缩小东中西部差距,适当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收入,从而全面扩大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必须千方百计连续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

  收入分配改革是机制性的惠民生政策。惠民生政策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一事一议,有多少新增的钱办多少事,结果往往是形成补丁上面加补丁的惠民生政策;另一种机制性的建设,增量和存量的钱一并考虑,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更加充分地体现惠民生。

  收入分配改革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经济层面的公平正义是最基本的公平正义。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有机兼顾公平与效率, 收入分配改革在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将进一步增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收入分配倍增计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前提、不是全部

  [网友归魂一缕]:党的十八大报告,“民本”色彩甚浓。网友表示,“如果说,清晰的‘全面小康’目标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奋斗热情的话,‘收入翻番’则是量化到了每一个人,令人振奋,让广大老百姓的心里特别踏实、特别期待!” 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您如何看收入倍增计划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

  【杨宜勇】:收入分配倍增计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前提,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能需要几个收入分配倍增计划来完成,1978年-2012年据我所知应该是完成了4.5个收入倍增计划,所以我们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值得大家期待。

  [网友谢不用]:很想了解这一倍增目标如何计算、如何实现、是否包括价格因素等。有网友担心,物价会不会消化翻番的成效。这个“翻一番”目标是否扣除价格因素?

  【杨宜勇】:收入翻番剔除了物价因素之后的翻番,比如说某年的通货膨胀是3%,那么要顺利实现十年翻一番的目标就是当年的收入增长必须达到7.1%再加上3%等于10.1%以上的速度才能够顺利实现居民实际收入翻番的目标。

  [网友喜天]:网友希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能早日出台,在控高、增低,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对此,杨所长,您怎么看?

  【杨宜勇】:我基本上赞同你的观点。收入分配改革必须以量来换取结构性的变化,收入分配数量的简单增长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前提,但是不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全部。因为我认为必须以缩小收入差距作为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改革都是盲目的,盲目的改革还不如不改。任何科学的改革都需要首先明确目标,这是科学改革观的基本要求。改革不等于发展,改革的英文(reform)就是再(re)+塑形(form).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改变和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否则简单的收入翻番也不能叫做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逐渐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与起点的公平和过程的公平同等重要!收入分配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是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比如加大提高低收入的力度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石,适当限制高收入群体的增长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作为。

  收入分配改革的难点是如何理顺社会分配关系,特别是如何通过加强规制理顺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关系,如何通过促进健康城市化理顺城乡收入分配关系,如果通过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谈判理顺资本所有者、经理层与一般职工的收入分配关系。

  初步预计,收入分配总体改革方案会在切实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等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加大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未来的收入分配改革一定会加大再分配方面的力度

  [网友银山拍天浪]:十八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您怎么看?

  【杨宜勇】:我觉得这个提法是有进步的,最早我们党提的是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公平。后来我们党又提出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公平和效率。那么这一次我们党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的后面又进一步突出强调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所以说未来的收入分配改革肯定是要在再分配方面加大力度。

  [网友只要我们碰巧相爱]:在接下来的五年之中,收入分配改革会有哪些重点和难点?

  【杨宜勇】:重点是确定改革的方向,难点是实现改革的效果。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制订已酝酿多年,此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今年四季度制定这一方案。为什么会出现“好事多磨”的现象?好事多磨,大事多磨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其实,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收入分配改革的具体措施出台,这与随后形成的收入分配改革研究工作小组密切相关。至于总体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为什么会出现“好事多磨”的现象?因为中央领导反复强调收入分配改革一定要好事办好。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由于当今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好事办好其实很不容易。首先,需要认真调研,抓住收入分配改革的牛鼻子;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把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其次,需要反复征求意见,尽可能达成最大的社会共识;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最后,需要考量收入分配改革措施出台后改革设计初衷和实际执行效果的契合度,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改革政策的设计。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正在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改革总体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

把物价上涨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完成剔除物价以后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网友彩练当空]: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出收入倍增计划的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也应该全套跟进?

  【杨宜勇】:是的,社会保障制度会全套跟进。十年前,我们讲社会保障制度是要低水平、广覆盖,这次党代会强调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是这么说的: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网友58.68.145]:每次一提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就有人提出要相应提高物价,这样的话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就是去了意义?您是否同意只提高国民收入,不提高物价?

  【杨宜勇】:我也赞成只提高国民收入和居民收入,不提高物价。但是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物价不仅受国内市场的波动,也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把物价上涨控制在合理的水平,避免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要完成剔除物价以后的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让倍增计划的实施不打折扣,不拥有太多的水分。

  [网友众尉突击]:收入倍增,物价房价倍倍倍倍倍增,怎么提振消费?

  【杨宜勇】:物价我刚才讲过了,现在讲讲房价,中国应该给总人口的10%提供廉租房,给总人口的20%提供公租房,给总人口的20%再提供经济适用房,让他们能够利用较低的价格获得体面的住房,在保证下50%的人有房住的情况下,再发展纯商品房,满足上50%人的多样化需求。

  [网友琴江对语]:由官方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出现了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居民收入增长却加快的现象。此现象在1988年前后和1994年前后的高通胀时期也出现过。而此次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背景之一,就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同比增长率和GDP的同比增长率在2008年以来显著反向变化”。而且,过去几年经济高增长,给居民没有带来多大的实惠,但是财政收入增长了很多,企业利润增长了很多。请问杨老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杨宜勇】:我觉得各地应该不折不扣地完成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各地的老百姓都应该自觉地监督当地政府杜绝各种增速被高估,收入被增高的情况发生。所以说,人民监督政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责无旁贷。至于财政收入实在增多了,可以考虑减税;如果企业利润增长实在太多了,应该通过集体谈判协商机制让企业让利。

  [网友黄晨灏]:这十年,房地产投入一百万,可以赚一亿;农民种粮养猪,投入一百元,只能赚十元!嘉宾,对此你有何看法?

  【杨宜勇】:这说明过去房地产也存在暴利现象,必须反垄断、反暴利。农民种粮养猪不赚钱,就需要加大规模经营,把更多地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当然与此同时农民兄弟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力素质。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把提高“两个比重”和实现“两个同步”落到实处

  [网友将一军]:在倍增计划中,做好蛋糕与切好蛋糕哪个更重要?

  【杨宜勇】:做大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和切好国民收入这块蛋糕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般说来,做好蛋糕与切好蛋糕同等重要.但是,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当收入分配水平比较低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小的时候,做好蛋糕比切好蛋糕显得更加重要;当收入分配水平比较高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的时候,切好蛋糕比做好蛋糕显得更加重要.我觉得改革开发初期,大家都很穷,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做好蛋糕比切好蛋糕显得更加重要。因此, 1978年12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报告里提出了一个深刻影响中国的“大政策”。他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现在三十四年过去了,温饱问题解决了,中国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正如199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人谈话时告诫的:“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因此,现在切好蛋糕比做好蛋糕显得更加重要。

  [网友麻辣香锅]:请问杨老师,收入分配改革到底能否成功?

  【杨宜勇】::“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我个人理解这个改革方案是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设计,关键是体现大的要求、搭好大的框架、解决大的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具体细节还要通过相关法律的修改和相关制度的完善来加以全面落实。这次收入分配改革重在机制建设和完善,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各产业职工都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主体,改革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可能都搭便车。我们不仅要做好收入分配改革的守望者,更要做要收入分配改革的参与者.这就需要各个主体之间依法良性互动,才有可能形成收入分配的合理局面,从而充分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收入分配改革中,我们必须把提高“两个比重”和实现“两个同步”落到实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具体的措施是通过建立最低工资制度、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来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具体的措施是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初次分配改革和再分配改革同等重要,分配条件的改革与分配过程的改革同等重要。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收入分配改革观,求真务实,一定能够实现收入分配起点更高、收入差距更小,分配关系更加合理的共同富裕目标。未来5年不仅对建成小康社会有决定意义,而且对于收入分配改革具有决定意义。总之,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值得大家期待。

  [网友佛前一灯]:请问嘉宾,现在是否是推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最佳时机?如果推行,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杨宜勇】:我们以前经常提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比如说翻一番就等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过去我们完成的都很好,现在经济进入了长周期里面的减速区,未来要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党在关键的时刻明确提出来要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我觉得这里面也有知难而上的意义值得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上下必须共同努力,国民收入倍增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一个国民的事情。

  [网友贾胜国]:如果是人均收入翻番,从绝对数字上来看比较可观,但是很多人关心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实际购买力、消费能力是不是也能翻番?

  【杨宜勇】:分城乡来看我们讲的就是城镇居民收入翻一番,实际上讲的就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什么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扣掉个人所得税、扣掉社会保险费用之后的收入。我们讲的不农村居民收入翻一番,实际上讲的就是农村居民叫的纯收入翻一番。这里面,扣掉了一些生产资料的费用,但是本人劳动成本的费用是包括在里面的。

  实际购买力是剔除通货膨胀以后来保证广义的实际购买力不下降,但是不能够以某一个单项来衡量,比如说猪肉涨了50%,不能用猪肉带说明全部的其他情形,因为一个猪肉的消费量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有限的。这里面大家说的衡量通货膨胀的“一揽子”的选项是否合适的问题,今后可能也有值得完善的地方。有了收入之后要保证今后每年和长期的实际购买力不下降,这里面还有一个个人投资的能力问题,也就是怎么样形成财产性收入的问题。

  [网友孙亚非]:消费被提振之后,又可以反过来增加收入,形成良性循环?收入倍增的渠道是单一的吗,其究竟有哪些啊?收入倍增无疑可以提振消费,但前提是通货膨胀等要控制,对吗?

  【杨宜勇】:收入倍增的渠道是多元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劳动收入,除劳动收入之外就经营性收入,除了经营性收入之外就是财产性收入,所以要实现收入倍增计划主要是要让劳动收入首先翻番。

  消费提振之后反过来增加收入是一定能够形成良性消费循环的。首先,消费从根本上来讲是长期预期收入增长的函数,收入倍增计划就是要给大家建立一个良好的长期收入预期,消除大家消费的后顾之忧。消费之后会形成更多的订单,能够涉及工厂的生产能力,工厂接到订单之后能够让工人生产更多的产品,工人的收入也能够得到稳定的增长,工人的收入增长以后,可以形成更多的消费。这就是从一个微观的层面解释消费被提振之后又可以反过来增加收入,他们之间可以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国人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收入不太高,不太愿意消费。另外一个是有了收入不愿意消费、不善于消费,这个客观也是存在的,这是长期节俭生活的习惯造成的,在温饱没有解决时候形成的消费文化,现在需要彻底的打破,树立新的消费观,建立新的消费和生产良性循环通道。

  【杨宜勇】: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网友的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与,再见!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豫ICP备10204745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zysdw.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