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中原视点编辑部主办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员查询
中原视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原视点网 >> 时政 >> 基层动态 >> 正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重心向中西部推进

2011-2-13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2月13日电 (记者 皮曙初)春节过后,王昌锐每天都在位于湖北省麻城市开发区的新工厂里忙碌到深夜。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以生产数控电火花穿孔机为主的企业将正式投产。王昌锐正在准备迎回一批新购的生产设备,以及一批从沿海地区返乡的熟练技术工人。

  曾经在“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深圳市创业十多年的王昌锐,选择回到位于中部大别山区的故乡二次创业。他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纵深”带来的机遇。

  战略纵深是一个军事上的概念,大意是指在地域空间上的战略性运动。如今,这个概念被经济学家广泛借用到经济领域,用以描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心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的推进。

  新世纪前十年,从西部大开发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国一直在努力补齐国民经济区域均衡的“短板”,赋予相对落后地区更大的政策空间,扩大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力度,并鼓励更多的沿海企业向内陆转移。

  “深圳的企业已纷纷将工厂搬往中西部,我在深圳的最大客户富士康公司,现在在成都、郑州、武汉等地都开了厂,而且都是几万人的规模,解决了用工的问题,”王昌锐说,“大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纵深发展,也给了我们创业者启发,并带来了机遇。”

  他在麻城市的工厂已经开始招工,所招的基本上是从深圳和浙江等地返乡的技术工人。“在深圳,招工越来越困难了,大量的工人回到了中西部地区,在家门口的工厂里打工。”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民工潮”一直为世界所瞩目,数以万计的劳动力背井离乡,奔赴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但是近几年来,打工大潮中的一股“逆流”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流中西部,包括许多中小城市。

  今年春节过后,一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争夺战”激烈上演:东部企业包车赶到各地,到农民工家里挨家挨户去“请”人;而中西部各地也想方设法“截留”农民工,让他们留在本地企业,提高工资待遇、解决子女就学、优化生活环境等办法都被用上。

  种种迹象表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在武汉市,春节过后的用工需求达24万个左右,部分行业用工需求增速已超过沿海地区,尤其是电子加工、机械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急迫。

  农民工流向上的变迁传递出区域均衡发展的信号,中国经济的战略纵深正悄然拉近经济版图上的“海拔差异”。

  自2000年以来,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呈现出明显的先降后升变化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可云认为,这表明中部地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由下降转变为上升,形成“V”形反转态势。西部大开发十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也得到初步遏制。

  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战略纵深地带,不仅在于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有人力资源的战略纵深;那里还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大量的消费自然能带来大量的生产和流通,有消费的战略纵深;以及在金融、资本市场、基础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空间。

  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能够实现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巨大的战略空间相继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即通过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不断释放出新的经济能量。

  一次典型的能量积蓄是在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际,中国出台铁路、高铁等拉动内需的措施,不仅在短期形成经济刺激,规避了危机,而且为经济战略纵深提供了“弯道超越”的路径,创造出更大的活力空间。

  中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扩大内需投资43%以上投向了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振兴、技术创新和灾后重建等领域。

  在中部,仅湖北省在过去5年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3.2万亿元,比新中国成立以来前56年的投资总额还多1.2万亿元,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更是超过万亿元,并创造出高达14.8%的经济增速。

  以武广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投入明显缩短内陆与沿海的时空距离。身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王昌锐说:“我虽然回到了中部,但是这里有明显的交通优势,到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津京唐都非常方便。”未来,他的产品将沿着发达的交通线路向全国市场拓展。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豫ICP备10204745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zysdw.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