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中原视点编辑部主办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员查询
中原视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原视点网 >> 焦点 >> 视点评论 >> 正文

“房叔”无恙,举报的人先被“办”了?

2012-12-24 15:09:35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佚名
 

  “房叔”的大名,曾威震江湖。“房叔”得以扬名,是因一则新闻——“广州番禺城管官员一家被曝有21处房产”。按说,在这个年代,大富大贵,不是多么稀奇的事儿。只不过,数十套房的“家产”和官员身份的叠加,让有些人联想翩翩。也就是说,民众最关心的不是“房叔”有几套房,而是其来源正当与否。如果能确证是他家境殷实,房产来源正当,那也就没什么可指摘之处。如今的尴尬是,“房叔”的众多房产是如何置办下的,没什么信息能证明,它激起舆论巨浪,在所难免。

  可是,这个浪还没落下,又一个不小的浪花涌了起来。这次涉事主角不是“房叔”,而是曝光了其房产信息的人:“广州泄露‘房叔’房产信息者被撤离岗位并记过”的新闻见诸微博后,转帖跟帖者如潮。不少网友称“房叔还没处理,举报者已经先被办了”。

  工作人员通过受争议的途径公布了信息,是对是错?现在这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从惩治贪腐的角度看,对剑走偏锋式反腐,民众乐见其成,看到官场蛀虫被清理,毕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

  可是,从程序正义的层面看,如果反腐没有章法可循,那么,曝光官员隐私的非常规乃至非法手段,就可能有被滥用的风险,没准下次它就会被用在普通民众身上。没有法度,人人自危。所以,如果揭露“房叔”房产信息的手段确实涉嫌违规,那么处理当事人无可厚非。法治底线,没人可以逾越。

  当然,在明晰基础规则的同时,也该确立某些基本的前提:一是在法律框架下的正当举报,亦即通过合法途径向纪检、反贪等部门投诉检举,举报内容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处理力度。换句话说,如果“秦香莲”的举报信屡屡被转到“陈世美”手中,那么,许多人也就不会把举报作为首选。

  再者,官员财产不能总是“雾中花”,看不清辨不明。只有制度化公开,才能消弭官员因“富裕”而带来的无谓麻烦,才能避免过度猜疑带来的误伤。令人欣慰的是,官员财产信息公开现在已被许多地方提上日程。比如说,前不久,广东纪委就表示,将选县区试点官员财产公示,这就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当财产公示制度被渐次铺开,官员财产有了更高的“能见度”,对权力的约束也就会更加有力,反腐也就有了更理性的路径选择。

  反腐也该遵循法治规则,不能拿“揭人隐私”作为手段,就算目的看起来很正当,也应遵循程序正义。当然,制度补缺也不可或缺:合法举报,能在制度庇护下,消除“被打击报复”的风险,并得到合理处置;对官员的制度化监督也更加有序和完善,为官员设置起贪腐的“高压线”。李晓亮 原题:举报的边界恪守和规则补全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豫ICP备10204745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zysdw.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