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中原视点编辑部主办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员查询
中原视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原视点网 >> 焦点 >> 视点要闻 >> 正文

安徽:“民生账本”托起百姓幸福梦

2013-4-23 16:08:13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冯 珉

    4月初,新一年度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出台,带来全省近200万人涨工资的好消息,这是我省连续第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与2005年调整前月人均629元水平相比,9年累计月人均增加1021元,增长2.6倍,“银发一族”的晚年生活保障更有力。

    民生幸福,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之一,实施了6年多的民生工程成为改善民生的“金字招牌”。民生工程正一步一个脚印,把民生攸关的“短板”补上,把“中国梦”安徽篇章变为灿烂现实。

    我省财政收支规模全国居中,人均支出水平靠后,民生支出排名第七——

    民生保障不留“缺口”,支出占比只增不降

    视点:来自桐城农村的方大爷正在省立医院接受治疗。这几年,他痛风、心脏病、高血糖等疾病缠身,诊疗住院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好在新农合分担了近一半的费用。去年全省新农合基金支出142.9亿元,1.01亿人次获得新农合补偿。财政补助力度逐年加大,新农合报销范围和比例扩大,农民受益程度将不断提高。新农合大病保险试点也提上今年日程。

    淮南将民生工程预算与部门预算统一布置、统一编制、统一报审、统一批复;黄山各县区压缩“三公”经费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民生工程的资金保障一年比一年“给力”。今年,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签订后,各地各部门及时启动,迅速行动,相关工作部署比上年提前了约20天。作为刚性支出,民生工程资金打好提前量,在年初预算时就不留“硬缺口”,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

    截至3月底,省级财政已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252.6亿元,几乎就占年初计划筹资额的一半。截至目前,公共文化场馆开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就业技能培训等5个项目资金全部提前拨付至市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4个项目资金80%以上已预拨至市县;20个发放或补助到人项目资金,均实行“一卡通”阳光操作,及时足额支付到人、打卡发放。

    虽然我省财政收支规模全国居中,人均支出水平靠后,但民生投入舍得花钱,民生支出规模在全国位次靠前。2012年的民生支出总量排名全国第七位。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季度的财政收支运行显示,未来财政收入不太可能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是,民生刚性支出只增不减,民生支出占比只增不降。

    群众对新农合、农村五保供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项目满意度达90%以上———

    民主参与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延伸

    视点:民生工程建得好不好,群众口碑很重要。省民生办介绍,今年将把民生工程的效果作为实施的重中之重,首次实行绩效评价,并引入群众和第三方评议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今后,在民生工程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要进行多层次的监督检查,并引入第三方评价,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民生工程项目选择、组织实施、管理运行及后期维护等进行评价。

    早在去年10月,我省就在民生工程事前参与机制上,公开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向社会各界征集2013年民生工程实施项目,一改往年项目确定后,群众才知晓的现象。这种由群众选择、专家论证的方式,更加贴近基层实际,使民主参与由事中、事后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延伸,民生工程项目更易于接受社会监督,也让阳光洒满民生工程的全过程。

    据了解,今后,我省将继续采用网上公开征集、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确定未来民生工程项目,并将民生工程项目与预算编制同步推进。

    绩效的评价也将贯穿民生工程的建后管养工作。民生工程的实施已进入第7个年头,全省建成的项目点近50万个,涉及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文化等方面,加强后期运行、管理、养护变得日益迫切。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农村垃圾处理、公路“村村通”、村卫生室运行等等,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初步测算,饮水安全工程、清洁工程等14个项目年需管养费用约14.7亿元。为此,引入绩效评估机制,既考核评价新建项目完成情况,又考核评价建成项目管养工作。同时,实行建后管养责任追究,对民生工程出现闲置浪费、利用率不高、群众不满意等问题的,追究相应责任单位、具体负责人的责任。

    金碑银碑不如百姓口碑。社情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群众对民生工程的知晓度、满意度均在80%以上,新农合、农村五保供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项目满意度达90%以上。

    近42万名残疾人享受基本生活救助,373.9亿元财政资金投向农村——

    注重普惠突出特惠,民生之路渐行渐宽

    视点:家住铜陵的马先芳身体有残疾,家庭生活困难,好在这几年政府给予困难群体的补贴逐年增加,现在他们领到的低保补贴和残疾人生活补贴等每月约七八百元。近日,我省还将一、二级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726元,并按每人每年360元的标准将享受低保待遇、残疾等级为三级的残疾人也纳入生活救助范围。2009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项目,并将之纳入民生工程。截至2012年底,全省近42万名残疾人享受基本生活救助、6.8万名精神病患者享受药费补助。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 5年多来,随着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先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普惠同时,兼顾特惠,最低生活保障、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已实现城乡全覆盖。民生工程的工作人员说得好:“民生政策的制定要运用‘木桶理论’,解决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他们在哪里,‘政策阳光’就要照到哪里。 ”如医疗补助工程,对低保、重残人员,实现疾病事前救助;参保人员生病,实现事中救助,医保基金及时支付;个人负担较重影响家庭生活的,还可享受城乡居民医疗救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持续跟进、动态提升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民生问题的领域越来越宽泛,内涵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需求层次也会逐步提高,民生工程推进与改革也要同步跟上。

    “三农”是民生工程的另一个“牛鼻子”,33项民生工程涉农项目达28项,“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2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373.9亿元,从交通、水利、环保、村级公益事业八个方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伴随着美好安徽的建设,民生工程的华美篇章将越写越美,兴皖富民的和谐之路将越走越宽。(冯 珉)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豫ICP备10204745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zysdw.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