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萍
距离8月花椒的采摘季还有些日子。这段时间,朱贵荣在忙着推广一种有机肥。他想到邻县去看看,能不能找到路子。
朱贵荣是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的花椒种植大户,2002年毅然放弃在成都的一份报酬不菲的工作,回乡做了一名新型农民。由于采摘困难、亩产量不高等原因,单靠种植花椒已经很不现实,清溪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种大樱桃了,朱贵荣推广的这种有机肥就是专门用来给花椒和水果施肥的。这种肥料不仅可以提高花椒和水果的单位产量,还能改良土壤。近年花椒树不断减产并且枯死,让他对这产品充满了信心。
最近,一本台湾美食家撰写的《四川花椒》出版,迅速引起关注。该书对四川花椒的品种、品质、产销情况、发展现状等作了详细介绍。被称作“川菜之魂”的花椒其貌不扬,在川菜中劳苦功高,却是第一次受到这样的礼遇。
四川花椒最著名的莫过于汉源县清溪镇所产的“贡椒”。受利益驱使加上减产,清溪贡椒种植面积正在逐年萎缩。产量有限,但声名卓著,需求巨大,市场份额却不足。清溪当地的椒农在接受采访时一再表示:除了清溪当地农家,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真正的“贡椒”。这是走出历史光环的“贡椒”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汉源贡椒 “地标”产品
“天赐” 贡椒:自然成因
然而,走出历史光环的“贡椒”并没有丢掉自己的历史荣光,而是继续传承着“贡椒”的优秀基因。2001年汉源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2004年,巴蜀一绝的汉源花椒正式被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8年3月由四川省农工办等部门评选为“2007年四川省十佳地理标志农产品”。2009年1月初,四川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受群众喜爱评选活动揭晓,汉源花椒荣获“天府十宝”美名。诸多美誉,再次证实了汉源“贡椒”独步天下的实力。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资料显示,花椒为浅根性树种,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pH值在6.5-8.0范围内都能种植,但以pH值在7.0-7.5的范围内生长最好。花椒耐寒,能够耐-21℃的低温,年均气温为8~10℃的地区均能栽培。花椒喜光照,一般要求年日照时数不少于1800小时;多在山地上栽培,其根系耐水性差,低洼易涝地不宜种植。
据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叶萌介绍,对比汉源的地理特点可以发现,汉源县土壤的PH值为6-8,年平均气温17.9℃,贡椒产区清溪镇年平均气温8-16℃,年日照数为1500小时,这些自然和地理条件决定了汉源花椒品质的优越性。此外,汉源境内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三类一级,贡椒产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全国经济技术示范县,自然环境优越,是贡椒生长的适宜区。
同时,独特的土壤和光照条件决定了“贡椒”的特性:油重粒大、色泽淡红、芳香浓郁,其挥发性芳香油含量8%,质冠全国,有川味花椒之王的美称。这不得不再次提到汉源独特的地理条件:汉源县位于四川西南盆周山区,横断山脉的过渡地带,居大渡河中游两岸,中部为大渡河、流沙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海拔在550米和4021米之间,气候独特,土壤类型主要是冲积土、紫色土、黄棕壤土等土类,叶教授表示,这种土质最适合“贡椒”的生长。
朱贵荣在清溪种了几十亩花椒,同时也担任汉源燕山红贡椒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还兼任中国经济林协会花椒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据他介绍,正宗的汉源花椒,就是清溪花椒,只产在清溪的几个乡,其他的品质都差得多,别的地方种出来的花椒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溪花椒。同样的花椒品种在不同地方、不同土壤和气候环境下,栽培出来的品质差别巨大。
《汉书》记载,汉武帝平定西南夷。命邛、笮君张皆来贡献(汉源古称“笮都”),笮都即以土产椒红为贡,从此花椒又世代相传为贡品。《元和志》贡黎椒,《寰宇记》贡红椒,《明统志》贡花椒,《大清统一志》贡花椒,“贡椒”称谓由此起源。《汉源县志》记载:“汉源花椒气味辛和,用途亦广,本境方物,列为贡品。
根据汉源本地老百姓的历史经验,汉源县最好的花椒出自北部高海拔地区的清溪镇,而清溪镇最好的花椒出自建黎乡,建黎乡古名牛市坡(古代牛马贸易集散之地),因此建黎花椒(牛市坡花椒)在汉源县内名气最大。建黎乡永安村村主任李建勇介绍,建黎乡也是历来选供皇室贡椒的主要产地,该地还保存有一块珍贵文物——免贡碑,记录了清朝末年汉源县丞官僚向光绪皇帝为民请命免除岁贡的故事。因此,很多网店除了使用汉源花椒作为招牌,也有很多直接用牛市坡花椒作为招牌。
汉源花椒经过上百代清溪地区椒农的选种繁育,气更清、味更重、香更浓、麻上劲。
随着8月花椒成熟期的到来,古城清溪又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因水、土、气候关系,汉源花椒与全国其他产地的花椒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花椒背面附有一至二个小花椒,故称“子母椒”和“娃娃椒”,称得上巴蜀一绝。朱贵荣介绍说。
贡椒内涵:人文因素
要认识汉源的“地标”产品——“贡椒”,必须探索它所包含的独特的人文内涵,认识历史厚重、古风犹存的清溪。
“鼎盛时期的清代,清溪城内有9街18巷,南来北往的商贾川流不息。城外不仅有护城河,还有隍堑(没有水的城壕),东、西两条河,水流清澈可鉴,故名清溪。”到清溪采访,要逛“城门口”,转九街十八巷,进清溪文庙。当地的一位退休干部任老这样介绍。
旧时的清溪城设置齐全,有文、武衙署、学署、拷棚、文庙、祠宇等28座,还有牌坊、楼、亭18座。由于防守的需要,南北城门处还设有两处营盘驻军,西门处有大较场,用作练兵习武。如今这些设置虽已废弃,但古貌依稀,成了小地名。护城河没有了清水,但壕堑仍在,充满古城韵味的北城门洞,仍然是居民们进出的通道。打雨伞的姑娘,骑着摩托的小伙,赶着驮马的老农,全都从这高耸威严的城墙下、幽深阴暗的甬道里进进出出,将悠长的历史压缩成一幅亮丽的风俗画卷。
“清风雅雨建昌月”,清溪风,雅安雨,西昌月,是川滇古道上的三大特色。如今,雅安和西昌已迈入现代化城市行列,而清溪仍古貌依稀,古风犹存。据点校出版清代乾隆版《雅州府志》的文史专家曹宏老先生考证,清溪古城为全国仅存的唐代唯一州城,比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约早600年。
清溪古镇另一个值得一看的去处就是清溪文庙。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大成殿前面是丹陛,以及戟门、乡贤、忠义、官宦、节孝五个祀祠,全庙九进院落,三大部份,共占地5142平方米。大成殿塑孔子及四个先贤塑像,殿廊两旁壁上是浮雕。院内古木参天,环境宜人。在四川众多文庙中象清溪文庙保持得如此完整的并不多见。
清溪大桥横卧在镇西端马边河上,碧透的马边河从犀牛沱缓缓南来,绕过古镇又缓缓东去。在这片马边河流域的冲积平坝上,群山为屏,北靠阡陌纵横的洛江三坝,南向绵延起伏的五龙山脉,四季山水景色成为古镇流动的背景,“背靠平畴沃野,面向绿水青山”的“面山、沿河、落坝”的环境特色,同时还形成了“东有老君坐镇、西有金鳌守门、南北群龙护卫”的文化特色,为清溪古镇增添了无穷魅力。
走进古镇,15条街道阡陌密布,纵横交错。古镇上最大的古院落—“林公馆”就在建新街41号。走进大门,一道半圆形的高大拱门气势犹在,高大的天井露台,幽深甬长的门厅过道,而房柱底座石雕上清晰可见的花草,门窗、墙壁、屋脊、撑拱上形象逼真的动物木雕,让庄重古老的古宅幻化出灵动的趣韵。
清溪古城是贡椒的正宗产地。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定“西南夷”后,改“笮都”(今清溪镇)为沈黎郡,夷汉通商,夷人以红椒、马与汉人交换盐和布匹。由此可见,贡椒栽培历史,迄今已有两千多年。
进贡皇帝的贡椒,均采摘自皇椒园。皇椒园位于古城西北的牛市坡岩槽头。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使花椒果粒比一般花椒略大,含油量更重。首先将皇椒园中的花椒采摘下来,晒干后,由专人负责筛选,将果粒小的,颜色不好的,挑选出来。剩下的果粒大小均匀,颜色鲜红,香气怡人。再由县衙组织人分装,除供皇帝的以外,还分装大概二两一袋,由皇帝分赐王公大臣。择吉日,由县令亲自沿官马大道(清溪翻草鞋坪至凤仪,再至荥经,至雅安)押送至雅安,再由州府送至成都,专人送进京城。沿途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贡椒现实 产量与市场份额
减产之困
“贡椒”历史辉煌如此,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兼任中国经济林协会花椒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职务的朱贵荣,表面看是一位普通的新型农民,实际上他是一位善于思考和专研的学者型“现代种植业主”。朱贵荣习惯将某一点上的问题放到面上来分析,这取决于他开放型的思维方式,也展现了他宽阔的胸襟与气度。谈到汉源花椒种植中出现的问题,他结合全国的大局面来分析:“中国目前在花椒种植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植区域的地块中已经没有了花椒作物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导致花椒在生长过程中严重出现根腐病。花椒树死亡后再种植,成活率大大下降。成活的为数不多的花椒树,在结果以后就开始死亡。这就导致椒农年年种植年年没有效益。就算有收成,花椒的品质也大不如前。”言下之意,这是整个中国花椒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花椒已经不仅仅作为传统调味品,其在医药化工行业的需求也每年递增。2012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对花椒的需求量大概在12.5万吨左右,而目前全国的总产量在6万吨左右,市场前景很好。
减产是全国花椒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汉源“贡椒”存在的问题之一。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花椒产量低、价格低已成为种植户的心头病。花椒树浑身都是刺,这给花椒采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近年,清溪引进了经济作物大樱桃,并成立了大樱桃基地。大樱桃以其高产量,高价格迅速吸引了农户的目光。
李建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人每天可以采摘花椒15公斤,每公斤20元,一天能卖约300元。而每人每天可以采摘大樱桃50公斤,每公斤价格20元,一天能卖出1000元。而且花椒产量低,一亩花椒田只能产五六十公斤干花椒,大樱桃亩产5000多公斤,相比而言,农户都会选择经济效益高的大樱桃。长久以来,花椒都卖不了价,光靠种植花椒致富是不可能的。“今年价格涨上去了,但还是低于农户的心理价位。其实每斤干花椒卖100元左右,种植户才有赚头。”
“农户都是什么赚钱种什么,这两年大樱桃渐渐成为清溪经济支柱之一,有些原本种植花椒的农户,砍掉了正值壮年的花椒树,改种大樱桃。其实种了那么多年的花椒,谁也舍不得砍掉,只不过,花椒产量低,价格也低,农户没有赚头。”李建勇说。
短板与机会
汉源花椒质量上乘、名气大,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当地椒农的一句话道出了天机:“由于资源稀缺,另外在市场上很难买到真正上等的清溪花椒。在当地的批量收购价格都比外面的零售价格还高。想一想就知道情况了。”
这也难怪,汉源花椒物以稀为贵。清溪镇的另一位花椒种植大户老张兼营花椒和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他告诉记者,凡是陌生的电话号码一般都不接了,都是客户要货的。由于清溪花椒太有名了,加上今年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产量有限,不等上市,早就被订购一空了。
朱贵荣告诉记者,2012年,汉源县的花椒种植面积为30万亩,干花椒产量约5000吨。今年的规模也大体相当。按照汉源花椒每吨售价7万元计算,产值达3.5亿元。而2011年的数据是,汉源花椒占全国花椒种植面积的17%,产量达2000万公斤,占全国花椒销售市场五分之一。
放眼全中国,符合花椒生长自然条件的地方很多,因此,盛产花椒的地方也不少。随便在网上一搜,就可以找出若干个“花椒之乡”。陕西的凤县、韩城,甘肃的秦安、武都,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山东的莱芜以及云南的鲁甸、永善等。汉源花椒在众多花椒中脱颖而出靠的也是其独到的品质。
资料记载,四川花椒种植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以及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的河谷干旱及半干旱地带。花椒在四川甘、阿、凉及川东、川北等地均有分布。除了汉源外,阿坝州汶川、黑水、九寨沟、金川、理县等县,甘孜州的泸定、九龙和丹巴等县以及凉山州的大部分县都盛产花椒。根据地域不同,分为“南路椒”和“西路椒”,它们的代表分别是“汉源椒”和“大红袍”花椒。
“汉源椒”从品类上属于单独的品种,但从外观上看,色泽跟“大红袍”花椒很相像。不明就里的人极有可能将二者混淆。“大红袍”花椒是栽培最多、范围较广的花椒优良品种,其本身的质量也属上乘。资料记载,韩城大红袍花椒以“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艳、香味浓郁、麻味适中”而久负“中华名椒”之盛誉。1994年荣获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优良产品”奖。1998年荣获中国农学会“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认证书。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这只是众多优质花椒之一例。从质量上,“中华名椒”虽比不上“贡椒”,但近年来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其市场份额应该不在“汉源椒”之下。
6月28日新华网一则报道称,“中国最大花椒生产基地县急需10万名采摘工”。该文称陕西韩城为“我国最大的花椒基地县(市)”,目前,该县已形成55万亩4000万株的规模,年产干花椒2000多万公斤,折合新鲜花椒8000多万公斤。这样的规模与贡椒产地汉源的花椒种植规模不相上下。如果加上凤县、秦安、武都等地的“大红袍”,不难判断:中国的花椒市场应该是“大红袍”的天下。可以说,“大红袍”与“中华名椒”之誉是相符的。据《华商报》消息,韩城特产“大红袍”花椒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2004年首家获“花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当时,韩城的花椒产品已经占据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五省市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还有多少份额留给“汉源椒”?可以想象。
贡椒未来 书写新传奇
增产创收
汉源花椒要想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首先必须要提高单位产量。记者了解到,燕山红贡椒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就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弘扬汉源地方特色和地方特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并且针对农户进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朱贵荣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花椒增产增收这件事。经过长期的研究,他发现,根腐病的罪魁祸首就是土壤透气性不良、土壤板结、根系不发达造成的。
为了医治花椒树的“根腐病”,朱贵荣找到了峨眉绿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生物肥料,经过试用,他发现,这种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满足作物生产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份,改变长期使用化肥带来的“果不甜、菜无味”现象,缓解和降解农产品的化学污染,改善和提高作物的品质。尝到了甜头的朱贵荣将这种肥料在合作社内推广使用,并配合生产厂家开展市场营销,在各个地方做示范。
不爱说话的朱贵荣谈到这种有机肥显得很兴奋。他说,这是一种复合微生物肥,富含有机质,使用这种肥料后,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该肥料有机质中加入了大量的多功能菌株优化组合,使土壤中的活性微生物增强,通过微生物固氮、解磷、解钾作用,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效养分,从而有利于土壤疏松、保水、保肥、透气。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解决了土壤板结等问题。
解决了花椒树根腐病的问题,等于是挽救了中国花椒产业。难怪朱贵荣愿意花费精力与时间推广种植有机肥。对于汉源花椒,朱贵荣仍然坚持他的现代农业思想。他打算建千亩花椒种植示范基地,搞立体农业,科技化种植,形成规模效应。另外他说,清溪花椒必须结合全国的花椒生产,搞产业化发展,这样才有可能增产增收。
保护和推广
朱贵荣认为,要保护汉源花椒的市场份额,除了从量上去占领,还应制定“贡椒”的质量标准,避免市场以次充好。汉源“贡椒”的最大特点就是“母子椒”、“娃娃椒”,这从外观容易分辨。花椒的香味大同小异,仅仅靠“闻”也不容易分辨出真假“贡椒”,唯有靠成分检测。未来的“贡椒”产品包装可能会加上“成分标识”这块。
李建勇则认为,应该充分挖掘“贡椒”的文化内涵,树立品牌保护意识。在这一点上,朱贵荣的想法更具体,他计划搞一场调研,请来国内权威的农业专家、营销专家进行指导、评估,一起寻找汉源花椒未来的发展道路,把“汉源花椒”产业做大做强。
2012年8月15日,汉源县花椒节在清溪镇举行,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清溪古城,进一步挖掘、开发清溪花椒的价值。
清溪镇党委副书记张建华说,近年来,政府一直在鼓励农户种植花椒。清溪镇本着经济多样发展的策略,除了建设大樱桃基地以外,还通过无偿给农户提供花椒树苗,培训技术等方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贡椒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现在又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带动农户将花椒好好发展起来。现在清溪镇发展种植花椒的生态林有1840.963亩,加上农户自己田里的,差不多4000亩花椒地。在海拔比较高的地方,不适宜种植大樱桃,我们都鼓励农户种植花椒。”张建华说。
看样子,各方已经达成共识,“贡椒”的未来值得期待。
为“贡椒”书写新的传奇——朱贵荣说,这就是他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