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中原视点编辑部主办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员查询
中原视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原视点网 >> 焦点 >> 视点要闻 >> 正文

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密模式获肯定

2014-6-11 11:34:4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任二敏 通讯员…

 
                              听取有关单位讲解汇报

                               参观新密新型社区建设


                          与会专家及领导研讨现场

     本报讯 6月7日,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密模式座谈会在新密市举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土部、环保部、农业发展银行等10余部门对新密市城镇化建设工作现场观摩、座谈研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新密模式值得推广。

    新密是郑州都市区的重要组团,毗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市;文化底蕴深厚,被命名为“中国羲皇文化之乡”、 “岐黄文化发祥圣地”,古城寨、李家沟遗址先后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耐材生产基地、全国重点产煤县市。2013年,该市完成生产总值55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17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24.4亿元。新密“经济发展质量”、“民生幸福指数”均居河南省第二位。

    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工业县(市),近年来,该市以煤矿沉陷区搬迁安置为契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以交通路网建设为先导,统筹城乡规划、统筹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

    超前谋划部署,科学有序推进。该市成立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挥部和专门工作机构,着力建立完善了组织、规划、政策、行动、建设、考评等“六个一”工作体系,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城乡统筹、全域推进和远近结合、近期为重的理念,围绕“人在哪里居住、居住什么样的环境”“产业在哪里布局、布局什么样的产业”等核心问题,编制完成了《新密市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城镇体系、产业发展、交通道路、生态廊道等专项规划,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城镇体系规划突出中心城区、新城的主体辐射作用,突出新市镇的支点承载作用,突出新型社区的节点支撑作用,形成“一城、一区、四市镇,89个新型社区”的新型城镇体系,使全市农村70%左右的人口进入城镇、30%左右进入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农民创业园、粮食生产基地和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交通道路、生态廊道规划遵循路林相随、林随路走的理念,以融入大郑州、对接航空港为导向,着力规划建设域外畅通、域内便捷的“七纵六横”绿色骨干路网体系。

    完善政策支撑。围绕拆迁安置、社区建设、资金筹措、设施配套等具体问题,该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市直21个职能部门出台了支持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为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进程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

    创新推进机制。制定行动计,突出抓好中心城区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生态廊道建设、新密新区起步区建设、新型社区建设等六个切入点工作。理顺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与所在乡镇管理机构进行套合,提升工作效能。发挥基层党组织龙头作用,规划多村并点联建的56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成立社区党委(党总支),统筹协调社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

    完善功能配套,统筹城乡发展。围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着力强化中心城区带动和新市镇承载功能,统筹配套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形成城乡一体、资源共享、宜居宜业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强化中心城区集聚带动地位。把中心城区作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主体,拉大城市框架,增加城市厚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打造人口集聚、转型发展的主阵地。累计投资70.7亿元,实施溱水桥等基础设施项目42个,新二高、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12个,金博大、丹尼斯等商务商业项目17个。以城区东部“溱水路—密州大道”和西部“东西大街—长乐路”为轴线,规划建设双十字景观大道,溱水路东延、密州大道南延、长乐路南延等进展顺利,东城半岛、世悦凯旋山、红木文化博物馆、中广国际影视城等项目有序推进。特色商业街区规划面积1.51平方公里,以精品零售业和休闲娱乐业为主导,已建成面积1.1平方公里,规模企业达到20家。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聚集人口25万以上,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强化新市镇支点承载功能。按照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标准,加快新市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和居住功能,吸引农村人口向镇区集聚,最终实现与中心城区的协调联动发展。目前,该市四个新市镇建设已完成投资18.3亿元,新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122个,启动建设社区39个,拆除旧宅7400户162万平方米,新建住宅1.2万户150多万平方米,入住群众5800户2.6万人。

    强化新型社区节点支撑作用。坚持“市规划、镇主导、村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把全市社区分为煤矿沉陷区搬迁安置、城区产业集聚区周边三公里拆迁安置、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拆迁安置、偏远山区移民搬迁和旅游开发、产业项目带动、没有任何补偿村庄统规自建等“六种模式”,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科学有序进行规划建设。实施“1+25”规范化配套,每个社区都配套建设水电路、暖气、天然气、幼儿园(小学)、卫生室、超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综合服务中心等25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坚持群众利益第一,切实维护好农民土地家庭承包权、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新型社区房屋所有权“四个权益”。目前,该市建成和在建新型社区69个,累计完成投资167亿元,建成住宅715万平方米,12万名农民已经入住乡村田园风光与城市公共服务兼具的新社区,正朝着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消费方式城市化“四个城市化”的新型农民转变。

    合理布局产业,促进群众就业。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群众就业为根本,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真正使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增收不失地、就地城镇化。

    优化产业布局。在城区、镇区周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耐材、环保装备、品牌服装、绿色造纸等产业,在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周边规划建设农民创业园,实现居住与就业的同步到位,让群众“住的好、生活的更好”。农业重点发展东南部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西部绿色畜禽养殖区和西北部生态农业区。服务业以中心城区和产业集聚区为中心,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信息、物流等产业,以黄帝宫、伏羲山、大鸿山风景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目前,该市建设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郑州市级专业园区2个、乡镇创业园3个、农民创业园33个,入住企业330多家,创造就业岗位13万个。

    优化产业结构。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主导产业。新型耐材加快推动重点企业与央企、行业龙头重组联营,培育大型集团和上市企业,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2013年该市耐材产量1177万吨,销售收入635.9亿元,对工业经济贡献率达到54.2%。造纸行业以大隗循环经济专业园为依托,着力促进浦发百万吨造纸等项目建设,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延伸机械、印刷、包装等链条,重塑行业新的优势。环保装备行业以康宁特、工信华鑫、信达环保、众英环保等一批超5亿元项目为依托,加快打造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服装行业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郑州批发市场外迁,以香港迅捷、锦荣国际服装城、同赢服装总部港等一批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积极推进黄帝宫、伏羲山、古城县衙、香山、超化寺等开发建设。2013年,该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69.7亿元,居郑州县(市)第一位,提供就业岗位近6万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山地丘陵等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累计发展蔬菜、花卉、林果等经济作物1.4万亩,流转土地12万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60多家,新增就业岗位1.1万多个。

    优化就业方式。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由一产快速向二产三产转移,带动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该市35万农村劳动力中,近几年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创业6万人。

    破解要素瓶颈,实现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努力破解资金难题,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有序推进。

    盘活土地资源。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一方面加大丘陵地、废弃地、荒沟荒坡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一方面加快入住社区农户旧宅拆除步伐,通过申报土地整理项目,腾出建设用地。目前建成和在建的69个新型社区,群众入住拆除旧宅后,节约土地1.5万亩。按照空间布局规划,该市原村庄占地15.8万亩,新社区规划占地5.7万亩,全部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0.1万亩。

    多方筹措资金。用足用好政府拆迁补偿资金、煤矿沉陷区群众搬迁包赔资金、土地开发建设收益资金、各级政府奖补资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指标收益资金、市直部门争取的项目资金、社会捐助资金等七个方面的资金,有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采石场治理等综合整治活动,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全市城乡环卫保洁人员总数7600名,城区和农村分别建立了“集中收集、集中转运、集中处理”和“户投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运行体系,干净整洁成为新密的靓丽名片。投资2800万元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投资2.5亿元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成运行,日处理餐厨垃圾35吨、生活垃圾400吨,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城乡污水处理,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2家、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家、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8家、社区(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家,日处理污水12万吨。

    未来的新密,将形成“一城、一区、四市镇、89个新型社区”的新型城镇体系,建成快速通道、县乡社区道路顺畅衔接的生态路网,沿途看到的将是苍翠的林海、现代化的城镇、产业集聚区、创业园区和一个个美丽田园风光的新型社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报记者任二敏 通讯员李绍光 王彦军)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豫ICP备10204745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zysdw.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