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中原视点编辑部主办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员查询
中原视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原视点网 >> 焦点 >> 视点评论 >> 正文

打破流量迷信方能遏制造假之风

2019-2-27 18:23:55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晁星

  评价机制亦是行动导向,“数据迷信”助长着数据造假之风。上级考核下级,甲方评判乙方,用户审视产品,都拿“量”说事,那大家自然会在这上面多打几番算盘。尊重实际而非热炒虚假,理性向上而非盲目跟风,让数据成为为我所用的利器,而非自我绑架的缰绳,这应当成为互联网参与者乃至整个社会努力的方向。

  今年是不少国家的“大选年”,于是年初便有外媒乘势抛出一个有趣问题:哪些领导人的推特“假粉”最多?其记者通过分析后发现,许多总统候选人的粉丝数量看似庞大,但“僵尸粉”比例却高得离谱,50%只是标准量,有的甚至高达80%。

  无独有偶,这两天国内也曝光了这么一档事——微博用户总共3.37亿,某艺人一条微博的转发量就轻松破亿,巨大“影响力”着实令人咋舌。可令人惊异的数字,都是机器刷出来的,“耀眼光环”不过是“数字泡沫”。

  粉丝数、转发量,其实指向的都是当下的一个时髦词——流量。不知从何时起,“流量即话语权”成了网络空间的圭臬。艺人话题量高,没演技也能混得风生水起;手机APP下载量够惊人,拉几轮投资就不是难事;自媒体有“10万+”傍身,便可化身传播力的代名词……似乎只要数据亮眼,其他都是云烟。流量在不同场合以各种身份粉墨登场,扮演着互联网时代评判内容好坏、平台大小、价值高低的“主角”。数字崇拜歪风劲吹,原本简单、直观的客观标准,俨然成了衡量成效的唯一标尺。

  评价机制亦是行动导向,“数据迷信”助长着数据造假之风。上级考核下级,甲方评判乙方,用户审视产品,都拿“量”说事,那大家自然会在这上面多打几番算盘。一定程度上讲,追求数据没什么问题,但陷入“数据迷信”显然会把市场行情与期待抬高,以至于明星没个几千万粉丝,电视剧播放量不上亿,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可是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分众时代,动不动就要求“千万”“过亿”谈何容易?

  正道难行,硬杠杠又摆在面前,许多人不免动起歪心思。更何况在网络空间,数据信手拈来,造假太过简单易行。君不见,如今网络空间像极了流量“大卖场”,微博热搜花钱就能上,视频播放量砸钱就能刷……如此种种,从“紫光阁地沟油”“全球人口不足一部剧点击量”等啼笑皆非的案例中,就可见一斑。一旦评价标准成了一门简单粗暴的生意,价值就必然扭曲。如若还沉迷其中,只会形成恶性循环,深陷更虚幻的数字游戏之中。

  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是数据的竞争,谁掌握数据,谁就掌握未来”,可虚假浮夸的数据又能有何竞争力?在网络空间,数据是基础资源,更是思维方式。其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判断力与洞察力。如若线上数据造假盛行,其必然会影响线下的决策与行为,最终扰乱许多行业的发展生态。试想,当粉丝是买的,点赞是刷的,评论是水军炮制的,数据还怎能反映真实的用户心理、市场动态、资源分配?

  互联网数据造假丑闻频出,提醒着我们“唯数据论”走到了必须反思的节点。需要看到,在很多情景下,各种数据指标并非没有意义,但一定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甚至可能不是主要的标准。一篇夸大其词的文章阅读量甚高,可其助长的审丑之风不容忽视;一位当红小鲜肉或能拉高票房,但职业素养堪忧怎担偶像?“当潮水退去时,才能知道到底谁在裸泳”,巴菲特的这句话在数据时代也同样适用。脱去光鲜的“数字外衣”,明星、大V也好,产品、作品也罢,还能剩下什么,才真正值得思考。

  新媒体数据造假,跟过去我们熟悉的很多浮夸之风一样,都是“粉饰造景”乃至政绩工程。扭转这一流弊,必须打破对数据的虚假想象和盲目迷信。与其幻想从数据狂欢的“魔术帽”不断扯出彩带,不如停下来冷静思考,尊重实际而非热炒虚假,理性向上而非盲目跟风,让数据成为为我所用的利器,而非自我绑架的缰绳,这应当成为互联网参与者乃至整个社会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豫ICP备10204745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zysdw.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