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中原视点编辑部主办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员查询
中原视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原视点网 >> 焦点 >> 视点关注 >> 正文

中国矿区居民:稀土是福,还是祸?

2011-3-13 来源:中原视点网 作者:中原视点网
    新华网南昌3月13日电(记者王亚光 沈洋)有或没有稀土,袁大鹏的生活境遇或许完全不同。目前,袁大鹏家乡的发展早已与稀土紧紧缠绕在一起,他很难说清对这个小山村来说,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究竟是福还是祸。

    63岁的袁大鹏家住江西赣州龙南县下辖的黄沙村。县境内富含世界稀有的离子型重稀土,号称“中国重稀土之乡”。在黄沙村,稀土开采及相关产业为1700多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袁大鹏自己偶尔也去稀土矿上打打零工,一天能赚50多元钱。

    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袁大鹏并不认识镧、镨、钷和钕这些稀土金属的名字,也不知道从风力涡轮机到手机等许多现代商品都会用到这17种所谓的稀土金属,但他清楚地知道稀土开采造成的环境恶果。

    黄沙村的稀土开采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用的池浸工艺被称为“搬山运动”——先砍树后锄草,然后剥离表层土壤,所到之处山体植被都会遭受难以修复的破坏。另外,浸出、酸沉等工序产生的大量废水富含硫氨、重金属等污染物,会严重污染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

    站在袁大鹏家的田埂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黄沙河。这条溪流贯穿了整个村庄,溪水因富含氨氮而呈浅绿色,河床和岸边堆积着大量淡黄色的稀土尾矿。

    “黄沙河曾是我们灌溉稻田的主要水源,稀土矿开采前,水质很好,鱼虾成群,现在却连一只虾都找不到了。”袁大鹏说,不仅如此,稀土开采还污染了水井,村民的生活用水只能用水管从邻近的村里引过来。

    含有大量氨氮的黄沙河已失去灌溉功能,袁大鹏家的稻田只有靠天下雨。2010年,他家4.8亩稻田中,靠近黄沙河的一亩多地绝收,其余的产量也不高。“这些田以前每亩单季产量高达800斤,一年可以种两季。现在亩产不到500斤,而且只能种一季。”他说。

    龙南县稀土开采严重破坏植被和土表的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初达到顶峰。1994年后,由于池浸工艺被破坏性相对较小的原地浸矿工艺逐步取代,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得到控制,但开采过程中的水污染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

    为解决水污染问题,龙南县启动了稀土矿区河流污水处理项目,投入5000多万元,在流经矿区的4条河流修建了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的河水水质有了改善,但我们还是不敢用来浇田。”袁大鹏说。

    稀土开采和生产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促使中国下决心整治。中国环保部发布的新《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它将大大提高稀土采矿、选矿和冶炼业的环保门槛。

    上个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要对稀土资源实施更严格的保护性开采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严把行业和环境准入关。

    因深知稀土对当地经济的重要性,袁大鹏等矿区附近的居民并不希望全面禁止稀土开采,而是希望政府和企业能想方设法降低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抚平矿区的累累伤痕,恢复往日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

    袁大鹏有两个心愿:愿自家农田能恢复到稀土开采前的产量,愿田边的小溪能再次流淌未被污染的水。他说,他的愿望似乎并非遥不可及。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豫ICP备10204745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zysdw.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