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中原视点编辑部主办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员查询
中原视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原视点网 >> 焦点 >> 视点访谈 >> 正文

福建“造福工程”造福千万家

2011-1-21 来源:中国网 作者:中国网
   时间:2011年1月19日14:00 
   嘉宾:福安市溪尾镇党委书记 刘旭星 
         福安市溪尾镇溪坯村书记 刘向禄 
         德化国宝乡格头村第一书记 黄礼开
   简介: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地和丘陵占陆地总面积的80%,有“东南山国”之称。分散居住在偏远山村和偏僻海岛的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从1994年开始,福建省组织实施了“造福工程”。16年来,“造福工程”为万千农民带来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本期的《中国访谈》我们就走近福建,走近“造福工程”。
  • 背景资料: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地和丘陵占陆地总面积的80%,有“东南山国”之称。分散居住在偏远山村和偏僻海岛的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还容易遭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破坏,自然和地理条件成为脱贫致富的瓶颈。从1994年开始,作为消除贫困、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福建省组织实施了较大规模的搬迁移民计划,并称之为“造福工程”。16年来,全省共搬迁群众51万人,整体搬迁了近5000个自然村。造福工程拔掉了穷根子,搬出了新天地,迎来了新生活,成为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连家船民曾经是福建省的一个特殊贫困群体。长期以来,他们靠打渔为生,长年在海上漂泊,居无定所。由于浅海资源枯竭,跑小海已难以维持生计,发展养殖又缺乏资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这些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上无片瓦,下午寸土”,随波摇荡的小船就是他们的家。“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宗三代共一舱”是他们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连家船民长期生活在小船里,空间狭小,从日常生活起居到捕鱼劳作,他们长期蹲着作业,腿部骨骼严重扭曲变形,他们腰一弯就是一辈子,连家船民也逐渐有了曲蹄这个不雅的别称。福建的决策者们这些年来每每看到如此状况都有着切肤之痛。1994年,福建省开始组织实施87扶贫攻坚计划,4月24号省委决定在全省实施造福工程,用7年时间完成10万人口的造福工程搬迁。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计划的组织生活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贫困人口进行搬迁安置。

  • 背景资料:

    溪邳村位于福安市溪尾镇,靠山背海,曾经是海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农村,连家渔民靠传统的海洋捕捞作业,艰难维生,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大部分人还没有上过学,福建省的造福工程以连家船民告别渔船上岸定居入手,从此拉开了福建省有计划大规模实施造福工程的序幕。溪邳村开始全面组织实施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建新村,充分利用造福工程的扶持政策,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带领村民抛沙填滩造地50多亩,新建房屋328幢、组织341户、1703人上岸定居。

  • 福安市溪尾镇溪坯村书记 刘向禄:

    我们这个连家船渔民,过去叫做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这叫我们渔民这个生活比较苦,过去又讲的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宗三代共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辛勤汗水必婆娑,一张小网九种织,靠亲客体被侮辱,万般困难俱海中。这个是我们过去的生活,所以在94年省委有统一规划,把这拨连家渔民上岸定居,改变了他们过去的贫穷落后的生活。那我们就是说既然上岸定居,我们要记住几条。一个,党的好政策,第二方面,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没有地,我们把海滩填上来,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我们的美好的渔家家园。现在实际上,到现在我们全村600多户全部上岸定居,这让我们全村的渔民感谢党、感谢政府对我们的支持。所以我们全村渔民准确地用两句话一副对联,怎么说呢,忆昔日居住小木舟满江漂泊,想今朝岸上建新房倍感党恩!

  • 背景资料:

    如今的溪邳村已经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点之一,群众上岸定居后思想观念随之改变,勤劳致富自我脱贫的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从过去打死不见官到现在上岸住新房,群众通过发展养殖业、海上运输业、海产品加工业,年年实现增产增收,不但完善了定居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溪邳村从过去的文盲村变成文化教育先进村。敬老院农家和等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在这里变成了现实。继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后,福建省的造福工程对象逐渐延伸到分散居住在自然地理状态差,生存环境恶劣的偏远山村、偏僻海岛的群众和居住在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群众,造福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老、少、边、岛、穷的群众拓展了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希望。

  • 采访: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几个方面。一个对这项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在我们整个班子全部配备跟村级班子配齐。在抓好这项党的民心工程这个方面下大功夫,精心组织谋划,推动好,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向上争取各部门、整合各部分的资金,而且我们乡村两级共同努力,把我们乡村两级的财政,包括争取市一级的各个方面也进行投入;第三方面根据移民的生产生活习惯,进行科学的谋划和因地制宜,渔民的生活习俗和岸上的居民的生活还是有不同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生产生活要结合,进行谋划规划,做了一些前期的工作,同时加大对规划的理顺、关系做好。同时注重移民上岸定居之后的生产生活问题。特别是生产方面,有了移居的环境,但是在生产发展这个是二十字方针的首要的四个字的方面。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方向。我们党委跟村一级一起规划努力,给予一定的资助和谋划,我们也有信心把溪邳这个新农村的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包括生产生活新农村建设得更好,打造一个亮点。

  • 背景资料:

    洋墩岩,是武夷山市兴田镇仙店村的一个自然村。这个革命老区基点村,过去有300多人居住在离主村20多公里外的山坳里,“村民行路难、孩子上学难、劳力就业难、有病就医难、接收信息难、青年娶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村民迫切希望改变这种状况,能够过上和山外仙店村民一样的生活。当地政府也千方百计想帮助村民改善条件,增加收入。但当地干部群众算了一笔帐,如果要从仙店村打通一条通往洋墩岩的水泥路,就需要投资至少500万元,这让当地政府和群众都无法承受,大山的阻隔成为村民实现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福建省的造福工程计划为村民改变落后现状带来了新的曙光。在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仙店村两委决定对洋墩岩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他们选择了交通便利、靠近仙店工业园区的马岭凹作为安置点,并争取了省造福工程搬迁的政策支持。目前,102户都已动工建设,封顶45户,入住8户,已有91户310人领取了“造福工程”建房补贴,总计77.5万元。还争取了安置点基础设施补助资金30万元。不久将来,一个崭新的农民新村将屹立在武夷山下,洋墩岩自然村广大村民的生活将会发生历史性的转折。

  • 采访:

    他这里采取的措施跟其他地方有些不一样,由村民委员会统一征地、统一施工、就是平整土地、统一的建地基,这是由村里规定的。但是具体的建设者是村民。具体的平整土地的价格怎么定,工程队由谁来做,地基由谁来施工,都由村民成立的理事会,由他们自己来管理,村里实际上就是出政策,给钱,然后农民自己做,这样农民做起来也比较满意。

  • 背景资料:

    建阳市徐市镇南槎村是革命老区村,又是少数民族村。过去村民的房子全部建在低洼地带,隔几年就会遭受到水灾的侵害,村民生命财产常常受到损害。2002年,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袭击了南槎村,有三个自然村道路全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南槎新村栋栋新房拔地而起,一个崭新的新村出现在南槎的青山绿水之间,宽阔的水泥路横在新村前,崭新的学校,完善的基础设施,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从此,村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告别了打雷下雨就担惊受怕的日子,告别了后门山裂缝的地灾点,同时发展多种经营,搞活农村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搬到新村后,当年人平均收入560元,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板仔斜村,2005年经当地国土资源部门鉴定为地质灾害危险点,当年36户141人通过实施造福工程全部搬迁到集镇附近。2006年该村地灾点发生严重的山体滑坡时,原村庄旧宅地全部被淹没,正是由于村民得到及时搬迁,才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 背景资料:

    龙岩市连城县吕西村吕联村造福新村,一栋崭新的3层小楼张灯结彩喜气满堂,喜添新居的罗志方不停地招呼着亲朋好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罗志方一家原来住在距离集镇十几公里外的联圩自然村,那里交通不便,村民进出村庄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凝土路,生产条件落后,而且地质灾害频发,群众生产十分艰难。2008年,连城县对这个自然村实行造福工程整村搬迁,罗志方和其他村民离开了落后的老村庄来到了距离城镇只有几百米的吕联造福新村建设新房,开始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德化县地处闽中屋脊的戴云山区,位于泉州市最北部。近年来,德化县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实施工业立县和“大城关”战略,成功地闯出了一条以工业为主发展山区经济的路子。为配合“大城关”战略的实施,从开始实施造福工程以来,德化县委、县政府就抓住机遇,确定造福工程的搬迁主要向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集中。德化县美湖乡阳馨新村是一个造福工程安置小区,现在这里住着的是阳山村的农民,阳山村原来是距城关10多公里的偏避山村,列入造福工程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他们在城关的鹏祥工业园购买40亩土地作为村民搬迁建房用地,建设了现在这个美丽的小区。

  • 福安市溪尾镇党委书记 刘旭星:

    根据德化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情况,德化的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小县大城关的发展战略,把居住比较分散的群众、向城区集中过来,德化县委农办根据省委省政府实施造福工程的政策。把造福工程和德化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小县大城关的实施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在城区、工业区建设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这种方式,逐步地把居住在比较边远、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恶劣的农民群众搬到城区工业区来,实现了搬的出来、住的下的这个愿望。这几年德化县委县政府,通过实施造福工程,逐步的把边远山区的群众搬迁到城区、工业区周围,既解决了工业区工厂的招工难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 背景资料:

    这是德化县国宝乡格头村造福工程安置小区,这里居住的村民每户拥有100多平的商品套房。而以前的格头村住户分散,地质灾害点多,村民居住的茅草屋面对自然灾害没有任何的抵御能力。2007年8月,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福建炼化公司正处级干部黄礼开参加驻村扶贫,到格头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书记和村班子成员分析格头村的现状,决定抓住国道206线通车的机会,实施整村搬迁重建新村,将格头村民全部搬迁到离城关仅3公里的206国道边上 ,这一决定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拥护。黄书记争取了省里造福工程指标和补助款,动员有条件的村民集资建设新村,他还请格头村老书记连振芳担任监工,加上连书香和连福全,三人负责施工管理和原材料进配。仅仅一年时间,设计建设房屋7幢120套,安置120户470人的“聚兴新村”拔地而起,村民今年已全部搬迁入住。针对个别较为贫困无法集资建房的小户群众,村里多方筹集资金,建了一栋15间的过渡房,使他们一同迁入新村,共享党的富民政策的阳光。

  • 德化国宝乡格头村第一书记 黄礼开:

    我们这个因为农村有个建设住宅,包括村里很分散。有的在山上,有的是地质灾害点。地质灾害点很多,一共测量的就有十几个点,有一些坡又很陡。我是来扶贫的,扶贫帮他们修路、修桥,解决交通问题。但还有一些村庄没办法解决,在山沟沟上面一户两户的人家,这些人家我们要把他们搬迁下来,牵扯到一个土地的问题,所以我们经过统一规划,统一登记以后,把他们引导到村部里头。另外搞一个集体产权,保证了村民里头各家各户的农村住宅用地问题,不然农村盖房子,一栋房子也要占地零点几亩,在我这里一栋就是五层六层。即节约面积,又解决了村民的住宅用地问题,土地是我们村里的集体所有的,因为村里农民有一个规定。每户都有住宅基地。每户允许盖一套房子,集体的土地属于小产权,属于村民住宅产房,一个建筑六层,一个单元上去大概有十套到十二套,产权归于集体。但是个人也有一个小产权。所以做法比较特殊。

  • 背景资料:

    沙县凤岗街道西郊村位于沙县城郊,是一个革命老区村,也是市级造福工程示范点。西郊村把造福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民主决策,结合村情,采取“统一购买材料、统一管理调配、统一组织施工”的模式,实行统建代建,村民派出代表进行全程监管。现在,走进新建的西郊新村,道路宽阔整洁,环境优美舒适,文体设施齐全,一个充满灵气和活力的村庄已初具雏形,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勃勃生机。

  • 沙县凤岗街道西郊村 王仁贵:

    我们造福工程基本上做到三个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与产业化建设相结合。在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上,近几年来西郊村紧紧抓住市县两级致力于金沙园开发区建设的契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西郊村居住比较分散,辖有五个自然村,在居住上因为自然村属于高山村。生活上比较不便利,在教育、文化一些科技上都难以普及和延伸。刚好借着这个契机把西郊村进行整体开发建设,新农村建设上近几年紧紧抓住金沙园开发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上我们主要抓好民生工程,民生工程就是村民的安居。西郊村辖有五个自然村,地处比较分散。居住条件比较差,在教育一些科技文化上比较难以覆盖、普及和延伸。我们村委会刚好利用这个契机对西郊村进行整体开发建设,我们有部分的村民享受到拆迁补偿,工业区的开发,还有一部分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扶持,也就是造福工程,在这种双轮驱动的模式下,我们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2008年开始建设新农村,整个新村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210户,约7万平方米,目前已经搬进去的有50户左右,在明年的这个时候差不多200多户就会搬进去了。

  • 背景资料:

    造福工程从根本上改变边远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产条件为贫困群众拓宽了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希望,不仅使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大大节约了农村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的投入。造福工程不是为搬而搬,福建省把“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共和谐”作为实施造福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各级采取组织搬迁户劳动力参加“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就业,安排小额贴息贷款扶持搬迁群众发展生产经营,盘活原有土地、林竹等资产增加收入等多种措施,帮助搬迁农民增加就业,因地制宜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二、三产业,拓宽搬迁群众的增收渠道,不断提高收入水平。大田县吴山乡阳春村民一直都有着茶叶的传统习惯,但以后住在大山沟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茶叶总卖不出好价钱。2008年底,阳春村开始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决定将和洋格新村点建设与发展茶业生产相结合,规划建100幢安置500多人, 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筑高度、统一外墙装修,一、二层为茶叶加工,三层居住。阳春村搬迁后,今年茶叶价格增加了三分之一,平均每户年收入达到五、六万元。如今阳春村出现了一片和谐的画面,家家户户制茶,家家户户品茶、从过去的“土烧村”变成了现在的“茶叶村、和谐村”。村民们自发吟诗“迁此地感谢党恩,移斯处造福后人。茶香高山云雾质。”悬挂于工程大门口,以谢党恩。

  • 阳春茶农:

    政府对我们支持这么大,这一定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悬挂的对联上是“迁此地感谢党恩,移斯事造福后人”,这是我们自己想办法,表达一种心情,对政府对党的感谢。

  • 背景资料:

    实施造福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为了推动造福工程的发展,福建省委省政府每年都把造福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加快实施造福工程的意见,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和推动。各地还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外出乡亲集资、社会捐赠等方式筹措安置点配套公共设施建设资金。

    南平市延平区来舟镇的游地村,原本地处偏远,平均海拔450米以上,自然条件艰苦导致发展长期滞后,村民迫切希望能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针对村民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村里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建房方式,即单位别墅、连体别墅、联建公寓,完成毛坯建设投资在4-10万元不等,由村民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进行选择,现在建成的“金龙花园”和“金辉花园”,有别墅式住宅20座39户,公寓式住宅22座154户。走进农户家里,精美的装潢,齐全的设备,如此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让许多城里人都望尘莫及。如今的游地村,各种设施配套齐全,集环保、绿化于一体,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园式小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游地村从落后偏远的山村变成了和谐安康的文明新村,还被国家平安家庭创建领导小组评为“平安家庭”示范村。

  • 南平市延平区来周镇游地村 游祖才:

    我们01年建,03年基本上81户第一期的全部下来了,就业、附近的钾磷、化工、附近的木材加工厂、麻将席厂,我们联系周边的这些厂,让他们到附近的几个厂上班。剩余的劳动力,小部分去种上面的田和毛竹山,一部分人上去种,大部分还是到工厂里上班。我们村里负责联系,家家户户的妇女一般是在家里穿麻将席,老人家,特别是五保户(单身汉老人),村里牵头统一建敬老院,让他们安度晚年,平时团支部搞一些活动,上面互动联动单位下来慰问,年底村里给他们一些补贴,五保户都有一些补助。

  • 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 李信全:

    现在居住的12个自然村的村民都居住在长安新街,造福工程搬迁的当时是22户,88个人口,现在他们的生活:路通了、闭路也通了,现在就医,我们所在村有个卫生所,学生上学都方便了。不忘党和政府的恩情。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长安新街的村民自发竖起了“全国扶贫第一村”的牌子。

  • 背景资料:

    福建省的造福工程为万千农民带来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开创了农村发展的新格局。科学发展,民生先行。搬出大山天地宽,福建省从造福工程尝到了甜头,他们将把实施造福工程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大力度,全省计划今后几年,每年搬迁10万人,使造福工程为更多的老百姓造福,为海峡西岸实现新一轮腾飞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结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豫ICP备10204745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zysdw.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