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中原视点编辑部主办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员查询
中原视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原视点网 >> 焦点 >> 视点访谈 >> 正文

对话陈晓明:文学去向何方?

2015-7-20 22:27:4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佚名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网络文学也在不断壮大,人们的阅读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冲突下,如何看待文学写作及其产生的作用?新时代下的文学将去向何方?阿来与陈晓明从自身经历出发,各自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阿来:新技术时代,依旧内容为王

新兴时代下的媒介变革日新月异,媒介与内容,何者更重要?

在作家之外,我曾担任过《科幻世界》杂志的社长,这段经历为我看待媒介和内容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传媒界大亨默多克曾经说过:"传媒的核心是什么?第一是内容,第二是内容,第三还是内容。"的确,如默多克所言,在传媒出版界中,内容为王。

如今,当纸质小说转移到网络上时,人们赋予了它一个限于媒介的命名:网络小说。在我看来,让两种换了介质的东西呈现出巨大不同的看法是荒唐且不合理的。古人将文字刻在龟甲、青铜鼎或者竹片上,但由于领略到内容的重要,他们并未因介质不同而给它以媒介命名。

在新技术时代,人们可以在电子终端上阅读文字作品,但新媒介上不可能成长出一种与传统完全割裂的新东西。只要坚持对文学作品内容的追求,解决好其中包含的情感、审美、社会认知以及审美形式的问题,在作品中持续、准确地提供新的认知,就不愁自己作品的销量。

语言是异质文化转换器

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少有时间或心境朗读文学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学作品的"读"与"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默识和诵读对语言的感受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人们长期以来更习惯于看书,使阅读处于一个哑默的状态中;但语言除了自身形体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它的声音。在朗读的过程中,人们会对文字产生另外的感触--一些文字书写在平面上可能是好看的,但一旦朗读出来就很难听。站在这个角度再去雕琢作品时,作品的语言可能会更精到、更有表现力。

由于汉语和藏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其所代表的审美系统也是不一样的。在我的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汉语的经验和表达,那么,将一种语言表达转移到由另一个审美系统所创造的语言中会产生何种影响?

首先,异质文化能够通过语言代入另外一种语言中,这将丰富汉语的内涵。由于不断地掺入新的表达和感受方式,我们的语言在不断壮大。魏晋南北朝时期,翻译佛经的译者需要表达过去汉语中所不存在的东西。比如《心经》中说舍利子,色亦是空,空亦是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在翻译这句话之前,"色"和"空"一定是其最简单、朴素的意思--"空"即水缸无水的状态,"色"即"目遇之而成色"的景色,二者皆不具备佛经中具有哲学高度抽象性的含义。但当"色"与"空"具有此种哲学意义后,它已经无意间构成了中国人人生观的一部分。

其次,随着国家的发展强大,语言不再仅仅由某一个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里潜藏着不同的价值观,被吸引来使用汉语的人也给语言的建设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使其更为多元化。少数民族族裔萨都剌曾写过一句诗:"祭天马酒洒平野,沙际风来草亦香",诗句勾勒出一幅边塞图--生活在戈壁沙漠中的人在喝酒前先祭拜上天,沙漠上的风带来了远处戈壁中稀少的植被的香气。整个诗句呈现出欣喜的气氛,这与唐代边塞词中悲苦凄凉的情调是相反的。由此,异族语言背景下的汉语诗歌写作里所包含的不同价值观可见一斑。

陈晓明:新形式小说打破历史叙事的僵局

在我看来,如何让历史叙事具有更强大的形式感是中国文学尚未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很难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起来,但新形式小说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

一方面,现实主义内部产生分解后,新形式主义出现。此时的作家回到日常生活,将中国最真实的现实以及历史最严酷的足迹还原。比如方方的《风景》、《落日》把过去遮掩的现实赤裸裸地显示出来,让人们直面中国的历史过往。

另一方面,先锋文学在艺术层面上对文学进行了提升。其中,阿来把历史的叙述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将中国的历史叙事提升到了艺术层面。阿来的《尘埃落定》抓住文明大变动的主题,通过讲述最后一个土司的故事,将西藏文明进入现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展现出来。在这部小说中,阿来将先锋文学的叙事和可理解的历史结合起来,其中包含着文学史的意义,带着厚重的历史感。

文学以无用之用成就大用

文学在今天有什么用?在我看来,文学以无用之用成就今天的大用。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讲究实用性,这折射出现代社会的大病症--任何东西只有变成工具才有意义,不能变成工具就没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曾经是不用之学,后来又变成了有用之学。过去的文学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时才是与诗文为乐。因此中国传统的诗学中最后生成"儒道释三位一体"的景象。

自五四运动起,现代中国文学作为启蒙之物存在。发展到左翼的革命文学时期时,文学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是团结革命、教育革命和打击敌人的有用武器。文革后,中国文学经历了关于用、极端有用和无用的历史变化,80年代中国文学非常有用,成为了所有文化聚焦的中心。发展至90年代后,文化变得多样化,出现了影视、网络等新兴事物,所以文学逐渐变得不那么有用。究其原因,文学不如影视和网络能借助强大的传播方式使其内容得到广泛传播。在今天,影视和网络可以成为娱乐、教育以及营销的宣传工具,但由于文学创作的艰难以及其本身要求的慢节奏与今天流行的快节奏生活不符,因而在今天看来它并非那么有用。

但从大成若缺的思想看,人类并非为了有用而活着。首先,人类能够成就自我的一个途径是读书。其实,我们总是在面临做什么事都要有用的困惑--不断在思索如何做父母对儿子、女儿有用,如何做老师对一个学生有用;对社会来说,还在想做一个处长够不够,还要做局长,甚至部长。

这并非在说不要理想抱负,而是提醒人们反思今天的生活。现代社会中的一切都必须视觉化,虽然与人面对面,但最终将进入一个虚拟时空。现在人们吃饭时都习惯拍照发到网上,潜意识中认为得到朋友的点赞后才会证明这顿饭的意义。这反映出这个时代的可怕之处--它正逐渐变成一个虚拟社会。面对这样的社会,人们应该思考在这个急躁的社会怎么慢下来,怎么静下来。而读文学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梅特林克曾说过:"你我相知未深,因为你我未尝同处寂静之中。"当读书会的朋友面对面地坐在一起读了一段文字时,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当今社会最可怕的就是每一个人都为贪欲所支配而无止境地接近疯狂,但阅读文学能让我们沉下心来,减少浮躁和贪欲。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文学更有用了。(腾讯文化实习生 肖瑶整理)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豫ICP备10204745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zysdw.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574号